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1年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1年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课程
【答】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学科主要是与科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成的与原有科学相对应的新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学科是课程的知识来源,教学科目则是对该学科的称谓。
2.终身教育(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鸿都门学(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元认知(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白板说(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见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见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梁启超“新民”的教育目的观。
【答】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这种“新民”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这里的“新民”品质明显侧重德育方面,反映了梁启超想沿着“政学”、精神文明、品德这条路线,尽快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维新人才,普遍转变人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政治改革的迫切愿望。
3.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新个人主义:①新个人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无情的竞争,落实到教育上,杜威则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要求学校为一个真正的合作社会造就公民;②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
(1)德育目的:培养时代的新人,这种人不会因追逐个人私利而不顾公利,也不会因头脑僵化、固守成规而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熟视无睹。
(2)德育途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他将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教法称为“学校德育之三位一体”。
(3)德育方法: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社会方面指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心理方面是指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社会方面主要是关于德育的目的和内容,心理方面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前者决定做什么,后者决定怎么做。在方法方面,他重视德育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感情反应。所有这些思想,对改进当今的德育工作,十分有借鉴意义。
4.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分析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见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现实意义。(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在外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你喜欢哪一位教育家﹖并就此阐释喜欢的原因。(此为开放性试题,自由作答即可,此处略)
4.联系当前实际,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见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1年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