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2年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2年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教学(见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3.学制(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太学
【答】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东汉时,太学盛极一时。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查的学校。自始创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也始于汉代的太学。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
5.恩物(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学习策略(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主要区别。
【答】(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教育的性质和方向;②教育的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3)联系: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二者在性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区别:①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②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也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简述学校管理校本化的基本含义和意义。
【答】(1)含义:学校管理校本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与传统的学校管理相比,校本化管理自身具有很多优点。
(2)意义: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控式管理,它强调等级制度、权威和集权,学校只能严格执行上级的指令。然而,在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学校教育期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外控式学校管理很难适应形势发展。于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校本管理便应运而生,很快被人们所接受。由于权力下放,学校拥有了自主决策空间,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资源分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进行人事决策等,从而优化了学校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3.简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基本含义。(见2010年江苏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评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见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2.试述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见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及主要途径。(见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真题+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举例说明你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见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