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学校的萌芽
(一)五帝时期
1.成均
是日常演奏歌唱,实施乐教之地,由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成均的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学的人。因此,成均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庠
庠兼有养老和教育的职能,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二)夏代的学校
1.序
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所以,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2.校
校为乡学,是夏代在地方所设的学校,主要用来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三)商代的学校
1.小学和大学
殷人尚右尚西,故将大学设在西郊,因此大学也叫右学。左学即小学。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
2.庠和序
商代的“庠”承袭了虞舜时期教养机构的名称,利用养老的活动,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序”承袭了夏代教养机构的名称,以习射为义,保留了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而且,为了巩固统治,“序”也强调思想品德修养,礼乐教育成为其基本内容。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
1.概述
“学在官府”是西周的历史特征,由“学术官守”造成。其中“学术官守”是指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并且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2.成因
(1)客观原因
①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③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根本原因
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3.特点
①政教合一,官师合一;②以“六艺”为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二)小学与大学
1.小学教育
①入学年龄:王侯太子8岁;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0或13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15岁。
②教育内容:德、行、艺、仪。
③学习年限:约7年
④特点:等级性
⑤管理:司徒
2.大学教育
①入学年龄:王子15岁;其他人20岁
②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即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③学习年限:9年
④特点:等级性
⑤类型:辟雍(天子设学)、泮宫(诸侯设学)
⑥学生:一是贵族子弟;二是贫民中的优秀分子
⑦管理:大司乐
(三)国学与乡学
1.国学
设在王都;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
2.乡学
①地点:设在郊外
②内容: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考核:定期考察和推荐,把优秀者选送至司徒,司徒再择优选送至国学
④管理:司徒
(四)家庭教育
1.内容
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②初步的礼仪规则教育;③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
2.特点
①重男轻女;②明显的计划性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三、“六艺”
(一)内容
1.简介: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2.含义(“礼乐射御”是大艺;“书数”是小艺)
①礼(核心):包括政治、伦理、道德、仪礼,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②乐(核心):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③射:射箭
④御:驾驭马拉战车
⑤书:文字读写。(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已失传)
⑥数:算法
3.特点:文武兼备,诸育兼顾
(二)评价
①“六艺”是西周的教育内容的总称,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②“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③“六艺”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