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8-31 15:42:31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学校的萌芽

(一)五帝时期

1.成均

是日常演奏歌唱,实施乐教之地,由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成均的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学的人。因此,成均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

庠兼有养老和教育的职能,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二)夏代的学校

1.

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所以,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2.

校为乡学,是夏代在地方所设的学校,主要用来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三)商代的学校

1.小学和大学

殷人尚右尚西,故将大学设在西郊,因此大学也叫右学。左学即小学。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

2.庠和序

商代的承袭了虞舜时期教养机构的名称,利用养老的活动,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承袭了夏代教养机构的名称,以习射为义,保留了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而且,为了巩固统治,也强调思想品德修养,礼乐教育成为其基本内容。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

1.概述

学在官府是西周的历史特征,由学术官守造成。其中学术官守是指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并且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2.成因

1)客观原因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根本原因

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3.特点

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六艺为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二)小学与大学

1.小学教育

入学年龄:王侯太子8岁;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013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15岁。

教育内容:德、行、艺、仪。

学习年限:约7

特点:等级性

管理:司徒

2.大学教育

入学年龄:王子15岁;其他人20

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即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学习年限:9

特点:等级性

类型:辟雍(天子设学)、泮宫(诸侯设学)

学生:一是贵族子弟;二是贫民中的优秀分子

管理:大司乐

(三)国学与乡学

1.国学

设在王都;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

2.乡学

地点:设在郊外

内容: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考核:定期考察和推荐,把优秀者选送至司徒,司徒再择优选送至国学

管理:司徒

(四)家庭教育

1.内容

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教育;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

2.特点

重男轻女;明显的计划性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三、六艺

(一)内容

1.简介: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2.含义(礼乐射御是大艺;书数是小艺)

礼(核心):包括政治、伦理、道德、仪礼,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乐(核心):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射:射箭

御:驾驭马拉战车

书:文字读写。(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已失传)

数:算法

3.特点:文武兼备,诸育兼顾

(二)评价

六艺是西周的教育内容的总称,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