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1.简介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生,将图书的收藏、整理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2.书院的产生
书院萌芽于唐末,主要原因:
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直接原因)。唐末战争不断,官学日益衰落,以致士人大量失学。于是一些好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僻静之所建屋读书讲学。
②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强大的生命力生存下来,甚至补充官学衰落而造成的教育不足。
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讲究清修,寺院往往建在山林僻静之所。佛教中高僧讲经说法的教育形式也为书院所承袭和发展。
3.书院的发展
(1)宋代书院主要特征
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在组织结构上也已经趋向完善。书院发展到宋朝时,不仅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设置学田,形成了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理论。
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南宋的理学家往往以一所或几所书院作为他们讲学的场所,各个思想家将书院作为讲论和传播自己学说思想的重要基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并经由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讨论争鸣和相互交流促进理学的兴旺发达和文化学术的繁荣。
③书院已表现出官学化的倾向。一是私人将所建的书院斋舍,所购置的藏书及田产等设施,捐赠给政府,以谋得一定的官职;二是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书院逐渐纳入官学体系,有的直接变成地方官学,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2)元代书院特征
①政府对书院的统治加强,通过由政府委任山长、规定教学内容、拨给经费的方式使书院官学化。元代书院逐渐接近官学,和地方官学没有什么两样,也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②理学对书院的影响加深,理学家的著作成为书院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3)明代的书院
明代书院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朝建立后的140余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第二阶段是明朝中叶以后,书院兴盛,并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4)清代书院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清代前期,书院沉寂、发展缓慢;第二阶段自雍正十一年(1733)到鸦片战争前,书院得到发展,但日趋官学化。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1.简介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主持江西白鹿洞书院时编写的书院学规,成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的学规。
2.内容
(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2)治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不计其功。”(孔子)
(4)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孔孟)
3.评价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1.人物
北宋理学家杨时,明朝顾宪成、顾允成,东林学派
2.特点
①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理学,反对王学;
②制定《东林会约》 ,完善讲会制度;
③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意义
①既是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活动中心;
②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
③招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迫害,书院被禁毁。
(四)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1.代表人物
阮元在学海堂制定《学海堂章程》,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
2.特点
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②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③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3.意义
(1)积极方面
①继承并发扬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造就人才;
②对改变清朝腐败的官学化书院教育有重要影响;
③促进学术文化发展。
(2)消极方面
学生终日埋头于故纸堆,从事名物训诂,辩白考订,而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经世”才能。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1.书院精神
自由讲学
2.书院功能
育才、研究、藏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有的学派往往以一所书院为研究教学的基地。
3.书院组织
私办、公办、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者叫“山长”或“洞主”,也是主讲者,负责书院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不另设管理人员和机构。
4.书院教学
书院中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交流、争辩,特别是南宋后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成了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书院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5.学生学习
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的教学中重视问难和辩论的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6.书院制度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方面用学规的形式加以阐明,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成为书院教学的总方针。此外,在经费制度、管理方面各有规定,说明南宋后书院已经制度化。
7.师生关系
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深厚。书院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德高望重的当世名儒,他们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9.书院发展倾向
自南宋起,书院已经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到了明清,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官学化日益严重,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10.书院的作用
促进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提倡自由讲学,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私塾与蒙学教材
(一)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
1.发展
私塾是民间私人创办的蒙学的统称,会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古代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机构。
2.种类
①“家塾”“门馆”: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设学,学生交纳一定“束脩”入学就读。
②“村塾”“族塾”:一族或一村延师设学,本族本村子弟免费入学。
③“坐馆”“教馆”:富贵人家聘请塾师来家教授自己和亲友子弟。
3.特点
①在教育宗旨上,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②在培养学习行为上,重视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③在学习动机上,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④在教学内容上,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并重;
⑤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
⑥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1.发展
第一阶段:周朝至唐代
(1)类型:①最早的蒙学教材见载于西周时代的《史籀篇》;②秦代蒙学识字读本《仓颉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③西汉时,史游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④南朝梁有周兴嗣的《千字文》以及唐代的《开蒙要训》等。
(2)特点: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包含各方面知识。
第二阶段:宋代以后
特点:宋元是启蒙教材繁荣发展时期,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程度。
2.种类
(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流行最广泛的是“三百千”。
(2)伦理道德教材。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清李毓秀的《弟子规》。
(3)综合知识类教材。《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4)诗歌类教材。《千家诗》《神童诗》《训蒙诗》《小学诗礼》
(5)历史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史学提要》《蒙求(唐)》等
(6)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方逢辰的《名物蒙求》
3.特点
(1)蒙学教材按照类别来编写,更加具有科学性,也更加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
(2)一些当时的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亲自编写教材,对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3)蒙学教材采用韵文。诗歌等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4)蒙学教材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蒙以养正的幼儿教育思想。
(5)重视汉字的特点,传统启蒙教材编写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儿童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文字浅显通俗,字句讲究韵律,内容生动丰富,包含多种教育功能,儿童易读、易诵、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