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1.朱熹继承二程的学说,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其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是主持和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编写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3.朱熹编撰许多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在元朝时成为政府明令规定的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并由此影响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数百年。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1.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1)“理”与“气”
朱熹认为,人同万物一样都是受理与气而生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2)“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善的观念,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气质之性”是指体现于人身上的气,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在人性中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分者,即为“人欲”。而教育就是要改变人的“气质”,使其中好的方面发挥出来,清除不好的方面。
2.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1)“性三品”说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2)“人心”与“道心”
朱熹认为,一般人的内心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显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也就是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是“明人伦”的过程。
(三)论“小学”与“大学”
1.小学教育(8岁—15岁)
(1)教育目的
培养“圣贤坯璞”
(2)教育内容
“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以“教事”为主。
(3)教育方法
①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③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2.大学教育(15岁以后)
(1)教育目的
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
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主要教材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
注重自学,提倡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
3.评价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具体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四)“朱子读书法”
1.内容
(1)循序渐进
读书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读,不可颠倒。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好进度。读书要有扎扎实实的精神,一步一步来,不可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对于一本书,一定要熟读,直至能够成诵,同时还要精于思考。精思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虚心涵泳
“虚心”是要求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含义,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涵泳”是指读书过后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一方面,读书得来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而深化。另一方面,读书是为了力行,为社会做出贡献。
(5)着紧用力
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废寝忘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要抖擞精神,勇猛奋发,不能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目标,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坚持。“居敬持志”是读书的方法,更是朱熹道德修养的方法。
2.评价
(1)积极
①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
②六条读书法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消极
①朱熹所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②主要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
③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1.教育实践
世称阳明先生,是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开创了“阳明学派”,也称“王学”。
2.“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1)“良知”的含义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心即理”。所谓良知即“是非之心”,“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
(2)良知的特点
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最后,它不会泯灭。
(3)教育的作用
人在接触外物世界时,良知受到了引诱和蒙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致良知”。“致”是修养工夫,“良知”是客观存在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就是去除物欲对“良知”的蒙蔽,使人本心上的良知得以发现,也就是王守仁认为的“明其心”。他认为君子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心”,心是没有愚昧的,但是人欲和习惯蒙蔽了它,所以要去除这些危害使它复明。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1.分限
指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
2.含义
一方面,儿童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和精力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教学应该按照儿童的发展程度进行,就是量力施教的原则;
另一方面,王守仁提出儿童的教育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得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快乐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论教学
1.教育内容
王守仁认为凡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并提出著名的“训蒙教约”,训练标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教学方法
强调“事上磨练”,就是结合具体事物,在实际中锻炼自己的修养。这里的“事”指“人事”。
3.教学原则
①知行并进;②自求自得;③循序渐进;④因材施教
(四)论儿童教育
1.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
①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是爱好嬉游,厌恶拘束。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让他们“趣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才能不断成长。
②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歌诗”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引导儿童的感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习礼”能够使儿童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严肃他们的仪容;“读书”是增长儿童知识、培养儿童志向和塑造儿童理想的途径。
③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施以教育。教育应该适应人的发展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浓厚的自然主义倾向。
(2)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开始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使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这种思想在15、16世纪就出现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