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3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6 14:01:58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3

四、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1.朱熹继承二程的学说,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其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是主持和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编写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3.朱熹编撰许多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在元朝时成为政府明令规定的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并由此影响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数百年。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1.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1

朱熹认为,人同万物一样都是受理与气而生的。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2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善的观念,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气质之性是指体现于人身上的气,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在人性中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分者,即为人欲。而教育就是要改变人的气质,使其中好的方面发挥出来,清除不好的方面。

2.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1性三品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2人心道心

朱熹认为,一般人的内心都有人心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显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也就是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是明人伦的过程。

(三)论小学大学 

1.小学教育(8—15岁)

1)教育目的

培养圣贤坯璞

2)教育内容

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以教事为主。

3)教育方法

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2.大学教育(15岁以后)

1)教育目的

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

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主要教材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

注重自学,提倡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

3.评价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具体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四)朱子读书法

1.内容

1)循序渐进

读书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读,不可颠倒。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好进度。读书要有扎扎实实的精神,一步一步来,不可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对于一本书,一定要熟读,直至能够成诵,同时还要精于思考。精思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虚心涵泳

虚心是要求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含义,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涵泳是指读书过后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一方面,读书得来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而深化。另一方面,读书是为了力行,为社会做出贡献。

5)着紧用力

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废寝忘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要抖擞精神,勇猛奋发,不能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目标,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坚持。居敬持志是读书的方法,更是朱熹道德修养的方法。

2.评价

1)积极

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

六条读书法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消极

朱熹所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主要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

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1.教育实践

世称阳明先生,是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开创了阳明学派,也称王学

2.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1良知的含义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心即理。所谓良知即是非之心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

2)良知的特点

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最后,它不会泯灭。

3)教育的作用

人在接触外物世界时,良知受到了引诱和蒙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致良知是修养工夫,良知是客观存在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就是去除物欲对良知的蒙蔽,使人本心上的良知得以发现,也就是王守仁认为的明其心。他认为君子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心是没有愚昧的,但是人欲和习惯蒙蔽了它,所以要去除这些危害使它复明。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1.分限

指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

2.含义

一方面,儿童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和精力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教学应该按照儿童的发展程度进行,就是量力施教的原则;

另一方面,王守仁提出儿童的教育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得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快乐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论教学

1.教育内容

王守仁认为凡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并提出著名的训蒙教约,训练标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教学方法

强调事上磨练,就是结合具体事物,在实际中锻炼自己的修养。这里的人事

3.教学原则

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四)论儿童教育

1.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

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是爱好嬉游,厌恶拘束。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让他们趣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才能不断成长。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歌诗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引导儿童的感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习礼能够使儿童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严肃他们的仪容;读书是增长儿童知识、培养儿童志向和塑造儿童理想的途径。

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施以教育。教育应该适应人的发展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浓厚的自然主义倾向。

2)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开始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使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这种思想在1516世纪就出现是难能可贵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