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应用
一、领导理论与实践
(一)基本概念
1.领导
指带领和指导众人实现共同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过程。本质上,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者说是对下属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力通过这个影响过程,可以使下属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2.领导者
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个人。
3.领导的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理论与实践
1.伟人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管领导者面临的情境的性质如何,造就一位优秀领导者的是些固定的关键人格特质:
①领导力与人格特质
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与领导能力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关系。例如:与非领导者相比,领导者似乎稍稍聪明一点,更外向,比较容易被权力需求所驱使,更具魅力,社交能力更强,适应能力较好,对自身的领导能力比较自信,不易冲动并有中等水平的果断。但并没有很显著的关联性,极少有人格特质与领导的有效性有很强关联性,已被发现存在关联性的也都不高。
②领导风格
虽然伟大的领导可能不具备特定的人格特征,但是他们采取特定的领导风格,主要分为两种:
交易型领导:设置清晰的、短期的目标,并且奖励那些达到目标的人。他们在确保满足组织的需求方面做得好,使事情顺利进行。
变革型领导:激励下属关注共同的、长期的目标。他们考虑当前以外的事情,制定重要的长期目标,并且激励他们的下属努力工作来达到这些目标。
不过,这些领导风格和人格特质的关系并不密切。事实上,最有效的领导是同时采用两种风格的人。如果没有人注意每天的组织运作,成员完成了短期目标也不予奖励,这样的组织将会遭受损失。同时,拥有一位激励成员考虑长期目标的有魅力领导也是很重要的。
2.领导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的风格是任务导向型还是关系导向型,取决于领导者对团体的控制和影响的程度。
①领导者风格
任务导向型领导:比较关心组织的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太关心员工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关系导向型领导:更加关心员工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在高控制的工作环境中,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表现得好,领导者与下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公认是强有力的,团体需要完成的工作是结构化且清楚明确的。
在低控制的环境中,当领导者与下级的关系不佳,团体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明晰的时候,任务导向型的领导也同样表现得好。
关系导向型的领导在适中控制的工作环境中是最有效的。在这种情境中,一切运转得比较平稳,但仍需要关注那些因为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有害的情感因素所导致的绩效受损的情况。能够安抚人心的领导者将会获得最大的成功。
二、健康心理学
(一)与健康相关的概念
1.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
3.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的问题,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健康预防等。
4.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其特点有:
①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
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
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人格特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二)压力
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个体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被称为应激,它是身体对威胁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的反应。
2.对压力的知觉
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知觉,在某种程度上比事件本身更能预测个体的健康状况。
3.控制感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至于后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方式。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
5.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根据习得无助理论,对负性事件作稳定的、内在的和整体性的归因会导致绝望沮丧、降低努力程度以及学习困难。
(三)应对方式
1.应对与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身体内外部、超过自身资源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在应激事件与健康之间,应对方式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应对方式的类型
面对、远离、自我控制、寻求支持、接受责任、逃避、有计划地解决、积极回应。
3.性别与应对方式
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应对方式不同。有证据表明,在压力情境下,女性由于求助他人以及讨论她们的问题而比男性得到更多的酬劳。
4.人格与应对方式
①乐观和悲观。乐观的人能够对压力做出较好的反应,而且也比悲观的人更健康。
②A型人格和B型人格。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A型人格的个体应对刺激时,心血管系统的过分反应最终导致对心血管的损坏,从而产生病变。
③压力易感性人格。根据个体的压力易感性可以把个体分为疾病倾向型和自我治疗型。
疾病倾向型的人往往对压力非常敏感,常常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来对压力做出反应;
自我治疗型的人可以很好地对压力进行控制,他们保持健康的行为,避免生病,对生活充满热情,情绪稳定,关心他人。
5.积极的应对方式
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②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
③敞开心扉,倾吐心事;
④寻求社会支持。
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一)基本问题
1.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一既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2.研究对象
①积极的特质和性格,包括友善、 好奇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价值、兴趣和能力。
②可以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如友谊、婚姻、家庭、教育和宗教等。
3.目的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特质、自主的制度,并去描述解释客观事实,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怎样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强调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是乐观的,但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些都与美好生活有关。
4.本质
积极心理学并非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而是对研究问题的重新聚焦,是使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研究新领域中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
(二)基本内容
1.积极的主观体验
①快乐:是最常见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愉快的,大多数人都会深刻体会到它并努力维持或强化它。
②心流:指人们高度参与某些活动时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处在心流状态的个体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觉得自己充满活力。
2.积极的个人特质
①积极的思维特质——乐观。 据研究,年轻人的乐观思维可以预测其35年后的幸福生活。年轻人越乐观,其若干年后的健康状况越好,乐观和良好健康状况的相关在40岁时开始出现,在45岁时达到最大值。
②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塞利格曼把积极的性格分为24类,可以归为六种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人道、正义、节制、超越。
3.积极的价值观
4.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①积极的人际关系包含人类的友谊、爱情等。
②积极的社会关系具有的特征:公平、好运、正义、耐心、远见、安全。
(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1.幸福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论”,它强调人们要对自己的内在自我保持真诚,真正的幸福是认同自己的美德并培养它们,与道德和谐并存。
2.幸福的影响因素
①年龄、性别、教育、社会阶层、收入、种族等与幸福有较低程度的相关。
②朋友数量、身体健康状况、外向性、神经质、宗教信仰等与幸福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③感恩、乐观、工作、自尊等与幸福有较高程度的相关。
3.提升幸福
决定幸福的基本因素:幸福=界点+生活情境+意志活动。
①交朋友,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在一起;
②参与能让自己投入的休闲活动,进行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工作;
③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选择宗教信仰;
④改善自己的健康;
⑤体验更多的快乐情绪;
⑥找咨询师帮自己消除焦虑或者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