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6 14:06:22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1.万木草堂

2.湖南时务学堂

3.北洋西学堂与南洋公学

4.经正女学

又称“中国女学堂”。1897年,梁启超、经元善等人倡议在上海设立女学堂,以树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它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1.北京、上海的强学会

2.北京的《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2.《京师大学堂章程》的主要内容

①性质,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②办学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课程设置,西学比重高于中学;

④封建等级性非常浓厚。

3.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复办,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二)书院改办学堂

1.兼习中、西学课程

2.改大小书院为新式学堂

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资办理社学、义学。凡民间祀庙不在祀典者,一律改学堂,并鼓励绅民捐资兴学。

(三)改革科举制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曾经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一切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证。还开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擅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3.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二)《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1.内容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书中他倡导建立一个天下太平、人生极乐的大同社会,教育由社会和国家承担。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①人本院(出生前)

为怀孕妇女设立,进行胎教。院内环境优雅,有书画、音乐等供孕妇欣赏,服务人员有女医、女傅、女师、女保。

②育婴院(0-3)与慈幼院(3-6)

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三岁后送入慈幼院,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主要内容——语言、歌曲、手工。工作人员是女性。

③小学院(6-11)

以德育为先,坚持“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教师是女傅,教师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应善良规范,让儿童模仿,培养和影响儿童终身的善良德性。

④中学院(11-15)

人生的关键期,德智体兼重,但尤以德育为重。教师男女均可,一定选择有才有德者充任,课程要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校址的选择应结合专业实际,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教师不限男女,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2.评价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反映了康有为资产阶级改良的思想。书中提出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

(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新民”是梁启超提出的理想国民,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三)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把受教育者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年龄段,并依此提出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

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四)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论师范教育

在《变法通议·论师范》中,梁启超专文论述了师范教育,最早提出设立师范学校。

①应广设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②师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传统的“六经”,还包括列国情状、诸国文字等“西学”;

③师范教育不仅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更强调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养,目的是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管理,培养一批在知识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活动的开展。

2.论女子教育

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梁启超系统地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问题。

①女子教育涉及女子的自养自立、成才成德以及教育子女等方面;

②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

③女子教育是很重要的,女性是国家和社会的一大资源。

3.论儿童教育

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梁启超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通过中西方对比,他认为西方的儿童教育有几个比较好的特点:

①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②西人强调儿童的学习兴趣,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学习;

③西人重视儿童的理解能力。因此,他提出中国应该从编写儿童教科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育论 

严复是近代中国从“德、智、体”三方面来讨论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第一人。他认为,国家的强弱、人民的富裕、国家竞争力的高低都取决于国民这三方面的水平。因此,教育要起到“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

1.鼓民力

要鼓励民众加强体育锻炼,杜绝一切危害身体健康的不适当行为,培养强健的体魄。

2.开民智

要启迪民主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要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增加西学的教育内容。

3.新民德

要改变人民的奴隶思想,使民众从思想道德水平上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还要大力提倡参政议政。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体用一致”是严复提出的中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机体,“体”和“用”是不可分的。

这一思想间接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同时肯定了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都要完整地学习和借鉴。严复认识到,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应该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

从“体用一致”等观点出发,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①小学阶段以十分之九的时间学习“中学”,教学法应“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

②中学阶段西学占十分之七,中学占十分之三,主要教授西学,并且一切功课皆用洋文授课;

③高等学堂先经预科后进入专业学习,只设西学教习,不设中学教习。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初具理论形态。

六、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

1.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该学制规定教育系统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第二段为中等教育,第三段为高等教育。

2.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由张百熙、张之洞等人拟定,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该学制包括三段七级。

纵向: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具有三级: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纳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经进入到国家发展规划阶段;初等小学堂为强迫教育阶段。

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

第三段为高等教育阶段,具体有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以研究为主)。

横向:

分为三部分:在普通学堂之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独立系统。与纵向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相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3.对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评价

(1)意义

①《奏定学堂章程》各章从学科程度及编制、入学规则等方面对各级各类教育做了详尽的规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学校教育制度化、系统化,使全国散布的学堂统一成为一个整体。

②以法令形式规定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了普通教育数量上的发展和质量上的提高。

③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规定为两个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体系,适应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要求和近代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

④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新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确立。民国以前的新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都以此为根据。

(2)不足之处

①封建教育思想尚存。在立学宗旨方面,学制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特别重视旧礼教的陶冶;在教学内容中,经学课程在各级教育中所占学时最多;奖励章程保留有科举制度的色彩。

②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女子教育仍未列入章程中个,只是包括在家庭教育之内。

③这一学制几乎完全抄袭日本学制,许多地方不切合中国实际。

④教育年限太长,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难完全实现。

(二)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光绪帝下诏自1906年科举停止,宣告了自隋朝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后,中国出现了兴办新式学堂的潮流。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1.中央

1905年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最高长官叫尚书。

2.地方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

(四)确立教育宗旨 

1906年,学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五)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1.留日高潮

(1)内容

留日教育始于1896年,为了培养日语翻译,政府首次派遣学生到日本学校就读,这是中国最早具有官派性质的留日学生。

(2)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庚款兴学

为了从精神上控制中国未来的统治阶层,美国决定从1909年开始,将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用来发展留美教育,史称“庚款兴学”。为此,在北京设立了“留美学生事务所”,并于1911年筹建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