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中国教育史专题:科举制度的影响”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的合理性
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待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它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最完备的选才制度,为世界多个国家学习借鉴。科举制存在1300多年,有其合理性: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选士大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考试选拔官吏,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养,通过考试,士子参政,打破士族垄断,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矛盾
(2)使选十和育士紧密结合。科举是“学而优则仕"的具体途径,它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将儒家思想灌输到人们思想深处,统一认识。科举使得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一致,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考试名目繁多,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范围,特科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武并重。
(3)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科举考试有完备的制度和一定的内容,不同科目考法不同,为保证公平合理,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容许平民子弟参考,不论出身和门第,比较公平,进士科重考时务和诗赋,不求背诵经典,有利于检验人的才能。
2.科举制的消极面
但科举制也有消极的一面:
(1)国家只重科举,而忽略了学校教育。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学校成为附庸。
(2)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表面看起来客观公正,但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并且存在舞弊现象。大批学子终生耗费于科场,浪费人才。
(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为了科举,学校教育中形成重文辞少实学,重教条形式,不求义理,重书本知识和经书,轻实践研究和自然科学的风气。为科考成功,有的士子出卖人格和良知,另外一些人则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都是科举带来的畸形读书观和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