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逐渐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智力品质。它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并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思想和形象。
创造性的判断标准一般有: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新颖性”指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前所未有,是相对历史而言的一种纵向比较;“独特性”主要是指别出裁,是相对他人而言的一种横向比较;“社会价值”是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个人价值”则指对个体的发展有意义。
【案例】: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籵”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主要由以下儿种成分构成:
1.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包括创造的意图、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欲望,是创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也叫灵活性)。
3.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想象推动了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4.创造性人格
研究表明,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事业感强、性格坚韧、抗挫折能力强、具有幽默感、不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等。
三、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实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因此,创造性是学校教育不应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造有利环境
1.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得又快又准。
3.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
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责任,而且还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力量。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
创造力仅仅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研究表明,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密切相关。
2.解除学生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3.鼓励学生与创造性比较高的人接触。
4.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三)设置创造性课程
设置专门的创造性课程,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如:
1.发散性思维训练课
由于发散性思维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在课程计划中设置专门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课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计划的一部分。
2.自我设计课
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可以充分满足他们异想天开的愿望。
3.创造发明课
在课堂上,学生像发明家一样动手从事创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因此,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提高。具体的培养策略有:
1.类比推理策略
根据两个对象间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而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考方法。
2.对立思考策略
指从和已有事物或问题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多路思维策略
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思考者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开阔地面对问题,以期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4.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通过多种不同思维机制的综合运用,以创造性地解决题。
注意:虽然大纲对创造性及其培养的要求是了解识记,但这方面的内容极易与教育学其他科目相结合,所以需要灵活掌握。
◆易出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
Ø 推荐用书
[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2]劭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五章 解决问题与创造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2.简述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简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
5.简述创造忤的基本结构及其培养措施。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7年厦大简答题)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解析】这一理论是由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方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相互补充的,而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一”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人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认为纸笔考试只能展现学生的某几方面的智能而非全部智能,因而他在既注重神经生理学的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之上,提出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要因材施教,提倡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