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品德不良是指个体具有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品质,经常发生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或出现道德过错,这些问题可能是道德认识方面的,也可能是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方面的。学生品德不良的类型主要有:过失型、攻击型和压抑型。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学生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形成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
家庭结构不良,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以及父母对孩子不适当的教育,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品行。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
3.社会方面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主观原因
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外,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还有种种主观上的心理因素:
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
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他们内部心理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就可能产生品德方面的问题。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有密切的联系。
3.道德意志薄弱
在不少情况下,有些学生在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从而产生不道德的行为。
4.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学生已形成的不良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
三、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消除心理障碍。包括动机障碍、认知意义障碍、情绪障碍、习惯性障碍等。
2.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3.提供典型事例,明确是非观念。
4.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5.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6.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纠正措施。
注意:这部分知识点虽然不是十分重要,但与现实教学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有可能出现关于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分析和矫正的题目,需要灵活掌握。
◆易出题型:选择题
Ø 推荐用书
[1]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六编 社会规范的学习(第二十章一-第二十二章)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3]劭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七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品德发展的实质。
2.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3.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方法。
4.简述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矫正措施。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08年统考单选题第40题)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解析】选C。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题中个体处于社会规范学习的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