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认知结构指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是个人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这一术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体现了认知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
(1)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一术语,他认为,儿童智慧能力的发展是主体在环境的作用下,借助于其随身携带的两种功能(同化和顺应)改变认知图式的过程。这里的图式与结构大致同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可以说是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把认知结构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转换体系,体现了认知结构发展的本质。
(2)认知结构理论的体系化者是布鲁纳,他用类别及其编码系统来描述这一术语。布鲁纳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把存在于头脑中的所有知识看作是整体的认知结构,对认知结构做了最抽象的概括。他认为,认知结构是知识的原有组织结构,它们以编码系统式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做出有层次的结构安排,这种结构对新习得的知识加以一般编码并做出解释,决定这种新知识能否获得意义。他对认知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足见他对认知结构理论做出的突出贡献。
(3)奥苏伯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实用化者,他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他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他强调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清晰、牢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的组织方式提供了一种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珅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建立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早期格式塔的经验基础上的顿悟理论以及托尔曼的认知地图理论属于早期形成时期的代表性理论。他们相对于行为主义来说,逐步由对外部刺激与行为反应的研究转向对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开始了对学习者认知的科学研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理论属于系统深化时期,他们对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制作了粗略但系统的研究,使认知结构成为完整的、立体的、动态的事物。
2.价值观、态度、品德及其相互关系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态度指经学习形成或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较稳固的特征。
价值观、态度和品德的关系:三者共同点:
(1)都是经过学习习得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2)都包含认知、情感和有关行为这三个成分,且以情感成分为核心。
(3)都被作为情感领域的活动。
(4)都是一种内部反应倾向或准备状态。
三者不同点:
(1)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有的涉及道德,有的不涉及道德规范。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道德。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简而言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态度与品德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在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重视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应,即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评价,即行动后获得满足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组织,即对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关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达到性格化的高水平;性格化,即价值性格化。上述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发展的水平,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方有可能成为品德。
(3)态度指行为倾向,而非实际行为本身;品德不仅包含内部特质,也包括外部行为,而且是衡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标准。
(4)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
(5)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且是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和理想的一个内心尺度。品德是价值观念体系中与社会道德规范有关的部分内化而成的,而价值观念体系属于态度认知成分的内容。
3.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是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其特点是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区别:
(l)活动的对象不同。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心智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印象,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是从外部难以觉察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
(2)活动的结构不同。操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因而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而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
(3)活动的要求不同。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结果都是从不会做到知道如何做,再达到熟能生巧。但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心智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系统。
联系:
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