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认知风格差异理论在教学中的启示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就意味着教师要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而体现教育的真正“平等性”。但在学校环境中,该原则的操作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究竟该如何发挥。
第一,教师应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
由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个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也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或个体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留于对认识共性的普遍认识,而应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不应过分地追求统一性,而应看到合理地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化了的”。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并遵循认知风格的应用原则:(1)认知风格不是能力,而是能力运用过程中的某种偏好方式。它们两者的良好匹配可以创造出一种整体优势,其结果超越单一的认知风格或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要同时考虑认知风格和能力的差异,(2)个体不可能单纯地具有某种单一的认知风格,往往是两种、甚至是多种认知风格的整合体。(3)随着任务、情境的变化,个体表现出来的认知风格也会发生变化,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表现的认知风格并不一定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有价值,因此,要正确对待学生多种认知风格的价值。(4)个体所整合的认知风格中的各种“标签"强度不同,例如,同样是整体—一言语类型的学习者,有的人倾向于整体型学习,而言语表征较弱;有的人倾向于言语型学习,而整体加工比较弱。因此,不同人在认知风格的弹性应用中灵活性不一样。(5)认知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学习而后天习得。(6)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
第二,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学生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由于任何一种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人员认为,个体的认知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的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失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循环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第三,教师不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其实,学生对教师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认知风格。每一种认知风格既有其长处、优势,也有其短处、劣势。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缺点,更不能与错误相提并论,而应视为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尚未挖掘的潜力。经过特定的教育,这种潜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2.如何有效控制儿童的攻击性?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控制儿童的攻击性有以下一些方法:
(1)转移注意法。即在儿童注意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带他进行其他活动,以转移其注意。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这样有助于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3)陶冶法。绘画、音乐等陶冶性情的方法是改善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也能逐渐转移其攻击性行为。
(4)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给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正负强化物来强化孩子的行为。
(5)行为塑造法。以分步达到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产牛家长所希望的行为。
(6)榜样示范法。孩子的许多攻击性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堇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减少并抑制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一类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内部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部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1)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也就是说,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使用有趣的材料和多种出现方式,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认知探讨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利用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使学生在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时,从中获得满足感。
(3)利用原有的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使他们发展出正确的归因方法,避免产生学习无助感。注意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
(5)正确开展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并给予正确评价,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