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一、生物起源说(2013年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年北师大名词解释)
1.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等。
2.基本观点:
利托尔诺在其《各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的现象。他根据对动物的观察,认为在动物世界里存在着有如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教小鸭游水之类的教育,而且不仅在脊椎动物里,甚至在无脊椎动物里都有。后来出现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已存在的教育形式而已。所以他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沛西·能是一位极端的教育生物学化论者,他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都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只见教育的形式,不见人类教育质的飞跃。
二、心理起源说(2018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
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2.基本观点:
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而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孟禄有鉴于此而立论,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但此说认为教育既起源于心理的原因,又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则显然只见内因而不见外因,只见个体的需要而不见社会群体的需要,只见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入是有意识的自我规定,从事着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这种活动使他能够从大自然给他规定的范围之内超越出来,从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一样都脱离了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孤立地看待教育现象,因此,都不可能正确说明教育的起源问题。
三、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麦丁斯基等。
2.基本观点:
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的生存而发展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前提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从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日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人类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按照遗传学的观点,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劳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而且,人类远祖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劳动和教育各有其特定对象、不同领域和社会功能,此二者均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原的,谁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从属关系。本观点是对教育的社会性仵了极端狭隘的片面的理解。
注意:教育的起源问题了是本章节的考试热点也是重点,多以选择题或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在统考中经常以选择题出现,而在自主命题中则常以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注意识记各种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以及相应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评价,由于考查方式灵活,因此考生应注意加强理解记忆。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