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婴儿言语的发展”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1.习得论
习得论也称经验论、后天论,该理论认为言语是习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1)强化说以斯金纳为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言语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但是,它不足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言语过程。
(2)模仿说以奥尔波特和班杜拉为代表人物。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婴儿言语习得过程中,模仿确实起作用,但是模仿说无法解释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2.先天论
该理论否定学习和环境是言语发展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也称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转换生成说有其合理之处,但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2)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3.相互作用论
该理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为代表,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是一般认知组织的一部分,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强调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其支持者所进行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而不能说明它们的因果关系。
(2)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发展受到先天的、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语言结构产生于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只有在交往中发挥实际的功能,这种结构才能习得。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种折中的观点,不足以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
(二)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0~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单音节)。
(2)4~8个月:多音节阶段。
(3)9~12个月:有意义的语音阶段。
2.词汇的发展
(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婴儿真正掌握词汇、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汇。
3.语法的发展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岁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过度规则化”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有关。
4.言语的发展阶段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咿呀学语,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2)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开始“懂得”词义,是与成人交际的开始。
(3)言语发展阶段:10~15个月,每月大约掌握1~3个新词;1~1.5岁是单词句阶段;19个月时出现“语词爆炸现象”;1.5~2岁是电报句阶段;2~3岁是复合句阶段。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婴儿言语的发展”,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