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的情绪的发展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5种,即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1. 0~5周,生理性微笑;5~6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3.5~4个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出现。
2.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3. 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焦虑。
4.约1岁半时,客体我出现,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二)婴儿的依恋
1.依恋的概念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感情纽带,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和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2.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婴儿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可以理解母亲离开一段时间或一段距离,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
3.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斯等利用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分离时婴儿的反应,即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出现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法”,研究者期望观察到婴儿接近抚养者的动机和抚养者的出现给婴儿带来的安全感和信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4.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
(2)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
(3)反抗型:又称矛盾性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研究表明,婴儿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不同依恋类型之间可以转换。
5.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①敏感性:母亲对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
②反应性:母亲根据孩子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满足。
(2)儿童特点——依恋是双向关系。
①婴儿的外在体貌特征;
②婴儿的身体健康状态;
③婴儿的气质特点。
(3)文化因素——依恋类型以及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存在着文化差异。
6.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人际关系: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2)未来心理健康: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3)依恋的传递性: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如果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恋,他们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
(三)早期同伴交往
1.同伴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榜样;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
(4)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2. 婴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婴儿从半岁之后即开始出现同伴社交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三个发展过程。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2)“简单交往”时期。9~13个月的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3)“互补性交往”时期。在互补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
另外,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四阶段:
(1)简单社交行为;
(2)社会性相互影响;
(3)同伴游戏;
(4)早期友谊。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