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个体个性化
个体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促进个休主体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人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个体的特征就是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是指人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的。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的。教育使人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人的观念是指人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导向的作用,即有计划、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或提倡的观念,抵制社会所批评或反对的观念。
2.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不管是一般能力(即智力)还是特殊能力,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在人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指导或规范人的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加速人的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社会分工赋予社会成员特定的职业,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中,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在现代社会,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的功能越来越明显。
注意:关于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问题,是个体写教育关系问题的关键,也是考试考查的个重点。因此,考生应深刻领会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并明确两者的异同。从而能够清楚辨析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易考题型:辨析题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2015年厦门大学简答题、2018年统考简答题)
(一)学校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也都在影响人的发展,但是它们的直接目的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而且它们对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过程,它是遵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按既定的目的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总要对社会环境和实践的影响起着筛选、过滤和调控作用,以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学校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纳入到可控制的境地,这不仅能够使学校教育内部的各种影响有条不紊地进行,还可抵制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它在提高人的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是任何环境影响都无法比拟的。
3.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学校教育的内容既符合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又考虑到了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考虑到社会为人的发展所可能提供的条件,这样就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4.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并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原理,能自觉地按照教育目的从事教育工作,使人的发展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教育的主导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它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2.教育自身的状况
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及其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3.家庭环境的效应
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
4.社会发展状况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Ø 推荐用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二节)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四节 )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二、三节)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性。
3.遗传素质、环境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5.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7年统考分析论述题第55题)1918年,蔡元培在《新教育和教育者之歧点》一文中指出:“夫斯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是教育者预订一目的,而强受教育己就之,……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请回答:
(1)蔡元培所说的“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映了什么观念?
(2)试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新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
【解析】
间题一:儿童中心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天性、习惯、智慧等不断成长、不断开展的过程,其实主要指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表明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
问题二:
(1)教育制度的体现了美国的新教育运动思想。杜威的思想逐渐传到了中国,1919年四月杜威来华讲学,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推向了高潮。其中反应在中国的学制中主要指1922年新学制,男女共同受教育的思想。
(2)教育方法的体现主要为设计教学法传人我国,“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指方法灵活多样,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实用主义思想,突出做中学,也包括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教育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