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双轨制(见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先行组织者(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大学》(见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4.《爱弥儿》(见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真题)
5.进步主义教育理论(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逆向迁移
【答】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与新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其中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影响。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其产生的影响都有正负现象。
二、辨析题
1.学校管理没有育人功能。
【答】错误。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它具有教育性、服务性、文化性与创造性等显著特性。现代学校管理既要法治化,又要人性化,即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并重。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所以学校管理有育人功能。
2.组织策略和计划策略同属于认知策略。
【答】错误。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计划策略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编码组织策略。计划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不属于认知策略。
3.公学就是公立学校。
【答】错误。(见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答】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赫尔巴特、孔德等。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主要观点:(1)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无关人的潜能和个性的需要;(2)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4)教育的效果以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
评价:
(1)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见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要素主义理论。(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归因理论及其对学习动力培养的作用。
【答】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他把这六个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成败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3)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将学业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教师在归因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应引导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足;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6.简述教师角色。
【答】教师角色指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家长的代言人、社会规范的象征者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
在当前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
(2)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
(3)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
(4)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5)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6)加强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
(7)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
(8)削弱加之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其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教师角色出现转换,不仅意味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某些变化,而且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论述题
1.试述德育原则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试述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学的实践。(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