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泰勒原理★★★(2011年统考选择题、2018年统考单选题)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它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
在泰勒看来,课程设计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编制的四个基本步骤是,先确定一个一般目标,然后将一般目标划分为更具体的特殊目标,再将特殊目标划分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行为化的目标选择、组织和实施课程,并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而为改进课程提供反馈信息。目标模式是建立在严格的“目标、手段”二分理论基础上的,泰勒还认为,目标要从学牛、当代社会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引申出来,并经过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筛选。而评价者的任务,不是探究这些课程目标的价值,而是判定目标中规定的学生行为实际实现的程度。
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其中,课和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乃课程的具体表现。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计划由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等若干部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三)教材
教材,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教材。
◆易考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
三、课程目标★★★(2017年统考选择题)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课程目标的来源★★★
泰勒确定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
◆易考题型:选择题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如大学、中学和小学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中的本科、专科以及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广义的课程目标包括了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则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则因对课程与教学关系所持看法的不同而不同。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
(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2015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2016年统考简答题、2017年统考选择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倡导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旨在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这其中,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着较大的影响。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
(1)认知领域的目标
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
①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②领会。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③应用。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将整体材抖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
⑤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⑥评价。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内在的标准或外在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情感领域的目标
布鲁姆等人(1964)根据价值观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水平。
①接受。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②反应。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③形成价值观念。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
④组织价值观念。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⑤价值体系个性化。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念,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布鲁姆等人(1972)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六个水平。
①知觉。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先调节能力。
②模仿。指学生按提示要求做出动作或再现示范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
③操作。指学生按提示要求做出动作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
④准确。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
⑤连贯。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