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从系统论的视角而言,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断与社会中的其他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等)相互交换信息、物质与能量,从而使教育系统得以生长和繁衍。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科技进步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改革
1.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厘定。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政治上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课程目标的政冶选择和规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政治性实际上也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政治制约性。
2.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改革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编制要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课程内容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从历史上看,统治阶级总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控制课程的设置和编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改革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者既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富有灵活性、应变性、独创性,同时也要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认知、情感、道德、意志、审美等要达到现代社会的水平。这些品质的塑造无疑需要教育的培养。因此当代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这些目标来展开。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国的课程发展也不一样。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地经济也不平衡,比如我国就存在东、中、西部的差别,这样的话,课程既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相适应,也要考虑到各地经济的差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3.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课程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实现课程目标的综合化,优化课程结构。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狭窄的知识面很难适应这种局面,就有必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改革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内容、难度、编排、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
2.文化变迁与课程改革
只有经过不断的文化变迁,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进步,社会才能随之不断地得到发展。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创造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做相应的调整。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应该体现多元文化的差异,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文化整合起来。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改革
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往往能敏感地反映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前进的步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特别是当代新技术革命,如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改革
课程的本体任务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兼顾学生的身心特征、发展状况和学习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表现为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参差不齐、各有特点,这就要求课程改革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必须努力设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提高课程兼顾,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自由的、主动的发展。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课程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较著名的有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原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
(一)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2011年、2014年统考选择题、2016年统考选择题)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大最拨款用以改革中小学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方法。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中小学教学讨论会,35名著名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布鲁纳是大会主席,他在会上正式提出课程结构论和发现教学法。其主要理论就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提出了新见解。
1.教什么—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东西并受益终生?他主张“无论大、中、小学校的什么学科,首先要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知识和学科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研究本门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这些东西应该成为各学科课程的中心,也就是教学的中心。
2.什么时候教—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就是早期教育的可能性。
综合“教什么”和“什么时候教”,他在课程设计上提出了两条原则:第一,各门学科都要给予那些与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强有力的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第二,要把教材分成不同的认识水平,使之和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配合起来,使它既能由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又能清楚地反映学科的基本原理,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识结构,使课程设计与认识结构统一起来。
3.怎样教—强调以发现法进行教学。发现法是指以探究性的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让学生自我去发现。发现指认识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和运用思维去掌握学习者还未知但人类已知的东西。
(二)美国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从1946年到1956年的第一个10年里,美国利用战胜国的优越条件,为科技和教育的大发展作了准备,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批判和纠正,进步教育思潮遭到激烈批评,最终偃旗息鼓,改弦更张。
从1957年到1967年的第二个10年里,美国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震动下,进行了教育的大改革,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推出了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课程改革理论,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与外语。改革教材,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天才教育的研究和实施,规定了初中、高中优秀学生应拥有的教育设施。这10年的教改对美国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美国人把1969年阿波罗号飞船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壮举看成是自己教育与科技仍处在世界前列的标志,说明是这10年教改的成果。
(三)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2014年统考选择题、2016年统考选择题)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从1957年开始,至1972年宣告结束,历时15年之久,实验范围由莫斯科市一所学校的一个实验班,扩展到全苏九个加盟共和国52个地区的1280多个班。其实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改革范围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