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技能的学习”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的动作方式。
1.技能的特点
形成技能的途径是练习,形式是实际活动,标志是合乎法则。
2.技能的分类
技能通常按其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3.技能的作用
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智力、能力的发展。
(二)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的特点:
(1)客观性
操作对象是客观的物质性客体或肌肉,操作的过程以外部显现的肢体动作来表示。
(2)外显性
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
(3)协调性
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动作技能的分类
(1)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2)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
(3)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3.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2)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3)动作技能的培养
①指导与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
②练习:练习曲线(练习成绩逐步提高,高原现象,起伏现象,个别差异);练习方式;练习时间;
③反馈:结果反馈、情境反馈、分情况反馈、内在的动觉反馈。
(三)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是将已习得的知觉模式、概念、规则运用于实际情境,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具有内潜性、简缩性和观念性。
1.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1)内潜性
学生已经觉察不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操作过程,而只能觉察到内部活动的结果。
(2)简缩性
在解决课题时,由“开展性推理”转化为“简缩性推理”。
(3)观念性
操作的对象内化,更多的是在头脑中进行,而不是外部显现的物体或肌肉。
2.加里培林心智活动五阶段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1953年)认为,心智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内化”而实现的,学生的心智技能是外部物质活动转化到知觉、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这种转化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基础阶段:准备阶段,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之前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其头脑中构成对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定向。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活动,而物质化活动是利用实物的模象(如示意图、模型、标本等)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物质活动的一种变形。
(3)有声言语阶段:不直接依赖实物或模象,而用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活动。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出声的言语开始向内部言语转化,是一种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即学生是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具有压缩和自动化的特点。
3.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
冯忠良在加里培林“内化”学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提出了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4.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1)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从而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2)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其间将出现合成与程序化两个子过程。
(3)自动化阶段: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知识进行深人加工和协调。
5.心智技能的培养
(1)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
(3)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
(4)注重思维训练。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技能的学习”,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