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肠瘘”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肠瘘
肠瘘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空腔脏器、体腔或至体外。
一、病因和分类
表4-15-2-1肠瘘的病因与分类
分类 | 病因
|
按瘘发生的原因 | 1.先天性 2.后天性:腹腔或肠道感染、肠道缺血性疾病、腹腔内脏器或肠道的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或创伤 3.治疗性 |
按肠腔是否与体表相通 | 1.肠外瘘 2.肠内瘘 |
按肠道连续性是否存在 | 1.侧瘘 2.端瘘 |
按瘘管所在的部位 | 1.高位瘘 2.低位瘘 |
按肠瘘的日排出量 | 1.高流量瘘:每天排出的消化液在500ml以上 2.中流量瘘:每天排出的消化液在200~500ml 3.低流量瘘:每天排出的消化液在200ml以内 |
二、病理生理
1.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肠瘘发生时,消化液可经瘘管排至体外、其他器官或间隙,或因消化道短路,过早地进入低位消化道,致重吸收率大大降低和大量消化液丢失。
2.营养不良
肠瘘患者由于消化液的大量流失,影响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加之其中所含的大量消化酶和蛋白质的丧失,以及炎症、创伤导致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加,可引起负氮平衡以及多种维生素的缺乏,若未及时处理,终可因严重营养不良、耗竭而死亡。
3.消化液腐蚀及感染
由于排出的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可消化腐蚀瘘管周围的组织、皮肤而引起局部糜烂、出血等继发感染。消化液若流入腹膜腔或其他器官内,还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器官感染、腹腔脓肿等。
三、临床表现
1.腹膜炎期
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5天。
(1)局部:
①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大便次数增多或停止排便、排气;
②肠外瘘:体表可见瘘口,并见消化液、肠内容物及气体排岀,周围皮肤被腐蚀,出现红肿、糜烂、剧痛,甚至继发感染,破溃出血;
③高位肠瘘:漏岀液日排出量大,多呈蛋花样、刺激性强,腹膜刺激征明显,患者的全身反应严重;
④低位肠瘘:排出量小,刺激性弱,内含有粪渣,有臭气。
(2)全身:继发感染的患者体温升高,达38℃以上,患者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全身症状,严重脱水者可出现低容量性休克现象,表现为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和血压下降。
2.腹腔内脓肿期
多发生于瘘发生7〜10天。除了继续表现为发热外,可因脓肿所在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的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若腹腔冲洗和引流通畅,患者的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
3.瘘管形成期
大多发生于肠瘘发生1〜2个月,感染已基本控制,营养状况逐渐恢复,全身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仅留有瘘口局部刺激症状或肠粘连表现。
4.瘘管闭合期
炎症反应消失、愈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下降;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感染时可出现中毒颗粒、核左移、血小板计数下降等。
(2)血生化检查:可有低钾、低钠等血清电解质紊乱的表现;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蛋白水平和总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肝酶谱及胆红素值升高。
2.特殊检查
(1)口服染料或药用炭是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手段。
(2)瘘管组织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结核、肿瘤等病变。
3.影像学检查
(1)B超及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深部脓肿、积液及其与胃肠道的关系等。
(2)瘘管造影:适用于瘘管已形成者。
五、处理原则
1.腹膜炎期及腹腔内脓肿期
(1)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合理应用抗菌药。
(3)有效冲洗和引流,抑制肠道分泌,回输引流的消化液。
(4)早期应禁食,予以完全胃肠外营养,待腹膜炎控制,肠蠕动恢复、瘘口流出量明显减少且肛门恢复排便时,即可逐渐改为肠内营养和经口饮食。
2.瘘管形成期
(1)视肠瘘位置和漏出量选择不同途径和方式的营养支持,包括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和经口饮食。
(2)常用外堵法与内堵法堵塞瘘管。
(3)手术治疗:肠段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瘘局部模型切除缝合术;小肠浆膜补片覆盖修补术等。
六、护理
1.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有无腹部外伤或手术史,了解外伤及手术情况;肠瘘发生的时间,有无腹痛、腹胀,外漏肠液的性质及排出量;治疗经过及其效果,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影响机体愈合的并发症;
②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象;体表有无瘘管开口,肠瘘的类型、数目、腹壁上若有多个瘘口,其相互间的关系;
③漏出的肠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损伤程度,有无并发感染;
④是否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乏力、贫血或浮肿表现;有无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征象及心律异常等电解质紊乱表现;
⑤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有无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瘘管造影等检查结果;
⑥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状况,是否因担心疾病的预后而感到焦虑不安;有无因长期治疗、效果欠佳而对治疗失去信心;家庭的经济支持情况,家庭成员对患者所患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能否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
(2)术后评估:患者有无发生堵片移位或松脱、肝肾功能障碍、胃肠道或瘘口出血、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2.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液不足 与禁食、肠液大量外漏及胃肠减压有关。
(2)体温升高 与腹腔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禁食、肠液大量丢失、炎症和创伤引起的机体高消耗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瘘口周围皮肤被消化液腐蚀有关。
(5)潜在并发症:堵片移位或松脱、肝肾功能障碍、胃肠道或瘘口出血、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
3.护理措施
(1)保持有效吸引,避免因食物引起神经及体液调节所致的肠液大量分泌,减少消化液的持续漏出。
(2)收集和回输引流的消化液的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3)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正确记录出入量;遵医嘱收集血液标本,分析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等。
(4)取低半坐卧位,加强负压引流及灌洗护理。
(5)观察患者腹部疼痛、腹胀及腹膜刺激征有无缓解,遵医嘱应用有效抗菌药控制感染。
(6)重视营养支持,并根据医嘱提供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应护理。
(7)对瘘口周围皮肤加强观察,保持引流通畅,及时发现并吸净漏出的肠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8)预防和护理并发症:
①堵片移位或松脱:对用堵片治疗的患者,须注意观察,预防堵片移位或松脱,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予以调整或更换合适的堵片;
②肝、肾功能障碍: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毒素吸收、改善组织灌注,慎用可致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注意观察患者对肝、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的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以便及早发现肝、肾功能损害或障碍;合理补充热量和氮量,尽早恢复经口饮食;
③胃肠道或瘘口出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以及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和量;若发现出血或引流液呈血性,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同时安慰患者;避免负压吸引力过大,损伤肠黏膜而导致岀血;根据引流情况及时调整负压吸引压力,保持引流通畅;明确出血且出血量较大,应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
④腹腔感染及肠瘘:
术前:进行肠道准备,保持口腔卫生;
术后:禁食期间继续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并做好相应护理,此后逐步恢复肠内营养或经口饮食;加强引流护理;遵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并观察用药效果;经常巡视,询问患者有无伤口或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观察腹部切口有无红肿、发热;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早发现感染征象;
⑤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患者麻醉反应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可予半坐卧位;指导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多翻身、肢体伸屈运动;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避免术后发生肠粘连;监测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若有变化,应及时汇报医生和协助处理,并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肠瘘”,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