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
一、病因
1.颅腔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
(1)脑体积增加:脑组织损伤、炎症、缺血缺氧、中毒等导致脑水肿。
(2)脑脊液增多: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脑积水。
(3)脑血流量增加:高碳酸血症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脑血管扩张致脑血流量增多。
2.颅内空间或颅腔容积缩小
(1)先天性因素: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先天性畸形使颅腔容积变小。
(2)后天性因素: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或大片凹陷性骨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
二、病理生理
1.颅内压的形成及其调节
(1)颅内压(ICP):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0.69〜1.96kPa(70~200mmH2O),儿童正常颅内压为0.49-0.98kPa(50-100mmH2O)。
(2)颅内压的调节:正常颅内压可随血压和呼吸的波动有细微的起伏,颅内压的调节主要依靠脑脊液量的增减实现。
①当颅内压增高时,部分脑脊液被挤入脊髓蛛网膜下隙并被吸收,与此同时,脑脊液分泌减少而吸收增加,从而使颅内脑脊液量减少以保持颅内压的平衡;
②当颅内压降低时,脑脊液的分泌增加、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颅内压不变。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脑血流量减少:正常成年人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进入颅内,并能自行调节。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正常的脑灌注压为9.3~12.1kPa(70~90mmHg),脑血管阻力为0.16〜0.33kPa(1.2-2.5mmHg)颅内压增高时,可使脑灌注压下降,机体通过脑血管扩张及脑血管阻力减小,维持脑血流量稳定。
(2)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危象和引起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
1.头痛
最常见的症状,以清晨和晚间多见,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为持续性头痛,并有阵发性加剧。头痛的部位和特性与颅内原发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有一定关系。程度可随颅内压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咳嗽、打喷嚏、用力、弯腰、低头时可加重。
2.呕吐
多呈喷射状,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易发生于饭后,可伴恶心。
3.视神经盘水肿
颅内压增高的客观征象。视盘充血、边缘模糊、中央凹陷变浅或消失,视网膜静脉怒张、迂曲、搏动消失,动、静脉比例失调,静脉管径增粗,严重时乳头周围可见火焰状出血。长期、慢性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神经萎缩而导致失明。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往往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急性颅内压增高者常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患者可伴有典型的生命体征变化,岀现Cushing综合征。严重患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5.其他症状和体征
颅内压增高还可出现复视(展神经麻痹)、头晕、猝倒等。
四、辅助检查
1.头颅X线摄片
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见脑回压迹增多、加深,蛛网膜颗粒压迹增大、加深,蝶鞍扩大,颅骨的局部破坏或增生等;小儿可见颅缝分离。
2.CT及MRI
判断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可见脑沟变浅,脑室、脑池缩小或脑结构变形等,通常能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3.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疑有脑血管畸形等疾病者。
4.腰椎穿刺
可以测定颅内压力,同时取脑脊液做检查。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忌做腰椎穿刺。
五、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进行脱水治疗,常用高渗性和利尿性脱水剂。
(2)应用激素治疗。
(3)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4)过度换气。
(5)进行冬眠低温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争取手术切除。有脑积水者,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室内的液体通过特殊导管引入蛛网膜下隙、腹腔或心房。
六、护理
1.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患者的年龄;
②了解患者有无脑外伤、颅内炎症、脑肿瘤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初步判断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③有无呼吸道梗阻、便秘、剧烈咳嗽、癫痫等。
(2)身体状况:
①局部: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变化,有无诱因及加重因素,了解头痛是否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患者有无因肢体功能障碍而影响自理能力;
②全身:呕吐的程度,是否影响患者进食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患者有无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等;
③血电解质检查有无提示水、电解质紊乱;CT或MRI检查是否证实存在颅内出血或占位性病变等,注意颅内病变的部位;
④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适应程度。
(3)术后评估:
①了解手术类型,注意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判断颅内压变化情况;
②观察伤口和引流情况,判断有无并发症发生。
2.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脑组织灌注异常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颅内压增高引起剧烈呕吐及应用脱水剂等有关。
(3)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脑疝。
3.护理措施
(1)降低颅内压:
①抬高床头15°〜30°;给氧;适当限制入液量;维持正常体温和防治感染;
②劝慰患者安心休养、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和便秘;及时控制癫痫发作;适当加以保护以防外伤及意外;
③观察使用药物后的疗效,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④对辅助过度换气、冬眠低温治疗进行有效的护理,严密观察疗效、有无并发症;
⑤脑室引流的护理:
引流管的位置:待患者回病室后,立即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需要搬动患者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脑脊液反流引起逆行性感染。
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失衡。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患者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则表明引流管通畅。
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术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之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患者可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拔管前1天应试行抬高引流瓶(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无颅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瓶(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生。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生妥为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脑脊液分流术后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判断分流术效果,警惕有无分流管阻塞和感染等并发症。观察有无脑脊液外漏,一旦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2)维持正常的体液容量:
①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性质;
②遵医嘱适当补充钠、钾,以免出现电解质紊乱;
③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患者有无脱水症状以及血电解质水平。
(3)有效缓解疼痛:
①做好降低颅内压的相应护理,有效控制颅内压力;
②遵医嘱应用镇痛剂,禁用吗啡、哌替啶;
③避免加重头痛的因素。
(4)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节律和深度、脉搏快慢和强弱以及血压和脉压、瞳孔、颅内压监护,颅内压监护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监护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1周。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