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2011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13年)是罗马共和后期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于公元前55年发表的《论雄辩家》是其教育方面的代表作。在著作中,他论述了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
1.雄辩家的定义
西塞罗认为,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回答的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雄辩家本质特点是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
2.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要有广博的学识。他要求雄辩家掌握各种重要的知识和全部自由的艺术,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雄辩家。所谓各种重要的知识包括政治、各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全部自由艺术是指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第二,要在修辞学方面有特殊的修养。西塞罗认为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问题结构,因此在言语修养方面要达到三个标准:表达准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与主题相称。
第三,要有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西塞罗还特别强调雄辩家的个人修养,要求有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西塞罗指出,在培养雄辩家的过程中,方法十分重要,他强调练习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练习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使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知识转化为演说的效果。他主张,要经常进行模拟演说,同时要勤于写作,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2016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8年统考已考单选题)
昆体良(约35-约95年)是古罗马教育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既是他自己20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l.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演说家、雄辩家。一个真正的雄辩家既是明智的,又是精于演说的。强调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具有崇高的德行比具有最出色的雄辩才能更重要。因此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昆体良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它承认天赋的作用更重视教育的力量。他说人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其特点,其次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应个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出特长。这种关注人的天性、适应自然的思想符合旬意规律,对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2.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昆体良认为,学校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场所,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这是因为:第一,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趋善避恶。第二,在学校,可以培养儿童间的友谊、合群的品性,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的能力。第三,学校可以给儿童提供便捷的多方面的知识。
3.论学前教育
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在幼儿能说话之前,就应该对他进行智育教育。但由于7岁之前的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每次的教学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昆体良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是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学的教育家,他先让儿童学习希腊语,然后学习拉丁语,最后两种语言同时学习。在有关儿童的教学方法上,昆体良反对对儿童进行体罚,认为这是对儿童的侮辱。他认为应该对儿童进行激励,鼓励儿童积极上进,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
4.教学理论
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教学的理论。他在教学理论的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昆体良认为教师应根据一定的实践经验,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每个人的能力,依次发言。他最早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第二,重视教师的作用。昆体良认为要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教师应该德才兼备,教师的德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教师要懂得教学方法;教师要懂得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雄辩家的学科应该包括文法、修辞学、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物理、伦理、辩证法)。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应该采取赞许和表扬的方法激励学生进步,发对体罚学生。教师应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这样可以检测学生的听课情况,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第五,量力性原则。他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深度和分量要适合儿童的天性,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学习和休息要交替进行,休息时主要发挥游戏的作用。
第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结合作业、教材和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西方教育史上,昆体良是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他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方法专家,他使教学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注意: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纵观历年考试真题,还没有采用过简答题的考试形式,但是建议考生对本部分知识应该重点记忆。
◆易出题型:选择题
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2015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奥古斯丁(354-1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宗教哲学对中世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奥古斯丁著有《忏悔录》一书,在书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1.上帝就是真理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即是真理,认识上帝就是认识真理。上帝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了解上帝可通过世俗的知识(理性)和内省(信仰)的方式。世俗的知识是为信仰服务,《子经》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要绝对服从上帝和《圣经》,通过理性和思想,发现心中已有的知识和真理。
2.“原罪说”与“禁欲说”的提出
奥古斯丁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它们永远要受到上帝的惩罚,宣扬“赎罪论”,认为人去恶从善只有靠上帝的解救。宣扬“灵魂不灭”,人性本恶,教育上体罚是合理的、有益的,也是必要的。这种理论对欧洲教育产生了长远的、极坏的影响。
“禁欲说”是奥古斯丁“原罪说“派生出来的另一个学说。首先,他主张要禁男女之间的性爱之欲。因此,他主张单身,以不婚为高尚。其次,他还主张要禁口腹之欲。他认为人只有摧毁了欲望才能从恶性中解脱。
3.宗教教育。奥古斯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和神学服务的,《圣经》是主要的教材。并且把世俗的文化基督教化,使之为宗教服务。他认为文法、修辞、逻辑等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为基督教服务,也可以为异教服务,他的这种对待异教的态度为后来西方教会提出可行的教育方案奠定了基础。
4.平等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