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德育原则(见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真题)
2.学校管理(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性相近,习相远
【答】“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们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但是人们之所以在成长中有了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在天赋素质上是平等的,这就说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要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还要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和社会交往的选择。“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是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4.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见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5.认知策略
【答】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6.社会建构主义
【答】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地与世界本来的面目一致,尽管永远达不到一致。另外,他们也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他们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的一面。此外,他们还将知识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二、简答题
1.简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答】(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综合性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由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它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学生能力、课程目标、学习活动方式、活动空间各个方面。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建构课程和实施课程。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都有开放性特点。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
(5)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指导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2.简析王守仁的道德教育观。
【答】(1)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针对程朱理学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空疏谬妄”,强调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他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
①静处体悟。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②事上磨炼。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
③省察克治。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已”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④贵于改过。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3)评价: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3.简析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简析斯宾塞的教育科学化思想。(见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试论知识的价值。(见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试述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见2014西北师范大学真题) 3.试述1957年“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教育改革的关系。
【答】(1)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朝野为之震惊,开始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并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
1964年,国会又通过《国防教育法修正案》。《国防教育法》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2)1959年,联邦德国受苏联卫星上天的冲击,继美国《国防教育法》之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反响,即公布实施《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内容如下:
①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应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②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总纲计划》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这一计划标志着联邦德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4.分析导致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见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