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新教育运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国。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20世纪的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和沛西·能等。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了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德国的利茨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学习,法国的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1899年,德莫林的追随者、瑞士教育家费里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作为欧洲各国新学校的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里耶尔的倡导下,在法国加来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简称,WEF),这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结束。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1889年,英国人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该校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主要招收11-18岁的男孩,以把他们培养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为目的。课程主要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社会教育、宗教、道德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午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则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1898年,法国新教育的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该学校重视师生之间的家庭式的亲密关系,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被称为“运动学校”。
3.1898年,德国的利茨在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学习,招收12-16岁的学生。以后他又创办了两所乡村教育学习。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以利茨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教育之家”。
4.1901年,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1907年,他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生活学校”(或称“隐修学校")。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创办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还提出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
◆易出题型:选择题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1.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9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拉伊等,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讲义》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主张利用当时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来推动教育的科学化;第三,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假设阶段、制订阶段、实验验证阶段;第四,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是有差别的,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是在学习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的;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是由教育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2.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2011年已考)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
(1)公民教育理论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映,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对内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精神武器。
凯兴斯泰纳认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包括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第三,还要具有热爱国家、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理论
劳作学校理论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凯兴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为: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得到性格的陶冶。
凯兴斯泰纳阐明了“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劳作“不只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劳作”与游戏、运动、活动不同,“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以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兴趣,使学生有内心的要求,设法完成计划,并检查劳动成果。
凯兴斯泰纳确定了劳作学校的二项基本任务。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即帮助学生朋友各种能力,使其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负责一项工作或担任一种职务。其次,对学生进行“性格陶冶”,帮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第三,在“性格陶冶"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即团队意识的培养。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2018年统考已考单选题)
蒙台梭利是20世纪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强调创造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他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四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其二,心理具有吸引力;其气发展具有敏感期;其四,发展具有阶段性,分别为个性假设阶段(0-5岁)、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他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敢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和工作的关系。
要让儿童自由发展,主要应对儿童进行三方面的训练:其一,感官教育;其二,初步的知识教育,即读、写、算的联系;其三,实际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强调生物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将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三个因素结合。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需要真实的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练习,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具体的标准:(1)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3)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然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4)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5)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6)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蒙氏体系的确立呈现了“幼儿园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种教育体系”,使得自福禄培尔以来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多元化”和“多样化”。
◆易出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