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问解释
1.活动课程(见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新教育大纲》(见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真题)
3.学习动机(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见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答】(1)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2)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3)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5.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见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的三大要素谈谈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
【答】(1)教育的三大要素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在智能时代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中介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智能时代三大要素的变革:
①教师职能的变革: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机器人的出现,将会极大地改变教师的职能。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而言,认知领域的教学可以交给机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但在认知领域,机器能够胜任的大体是“识记”“理解”等低阶目标的教学,而学生“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的提升,则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
②学习者学习特点的变革:自主适应学习将成为这一时代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特点。智能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指向是实现每位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互联网已经使得泛在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大规模协作的团队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在家学习,还可以在学习私人助理的帮助下,根据学科的逻辑与自身学习的认知特点更高效地学习。
③教学内容的变革:信息化的课程在学校中的比例将逐渐增加,但对历史、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依然值得重视。在智能化时代,像编程一样的信息化课程将逐步被纳人知识体系,但我们不能为此忽略了对历史、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学习,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例如,在当前人们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STEM教育的时候,西方又有很多学者强调历史与哲学课程的重要性。
2.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和启示。(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