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2013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902年英国颁布《巴尔福教育法》。该法令规定:(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2)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进『英国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该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汀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费舍教育法》★★★★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地方当局有责任促进本地教育的发展和全面组织本地区的教育,但必须把行使职权的法案提交到国家教育委员会。(2)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的幼儿学校;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禁止雇佣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3)地方教育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5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年轻人每年应在继续教育学校中接受320个学时的学习。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宣布育教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建立全国公共教育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进了一步,使国民教育意味着14岁以前是初等义务教育。法案调整了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行全国统计划的可能性。但是法案并没有解决面向所有儿童的中等教育问题,虽然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但英国教育的双轨制问题实质上并未触及。
◆易出题型:选择题
三、《哈多报告》★★★★(2011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1924年,工党政府任命了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在1926年到1933年间委员会飞欠提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的报告,其主要内容如下:(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儿童在11岁之前所受的教育为初等教育,5-8岁入幼儿学校,8-11岁入初级小学。(2)儿童在11岁之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为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四种类型的学校;以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具有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代中学、相当于职业中学的非选择性现代中学、略高于初等教育水平的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该在11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同时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哈多报告》的中心是强调教育应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在这一过程中,11岁是一个关键年龄阶段。儿童完成普通的初等教育,在11岁通过考试,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以适应儿童不同的能力和需要,同时减少中小学教育的阶级分野。《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教育的角度阐明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们是,报告中所反映的主张,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传统双轨制对改革的影响。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
四、《斯宾斯报告》★★★★★
1938年,英国政府提出了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斯宾斯报告》。它是以斯宾斯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文法学校和技术中学的报告。报告坚持哈多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各类中学之间建立对等关系的重要性。该报告根据英国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现实,进而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报告还提出了设立一种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多科性中学的设想。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
五、《1944年教育法》★★★★★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1)加强国家对教育控制和领导。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有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2)加强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证在册正常上学的职责。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的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4)法案还提出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决定了易购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此,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休制,也基本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易出题型:选择题
六、“罗宾斯原则”★★★★★(2012年、2013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3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以罗宾斯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于1963年提交了《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这是影响英国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重要方案。它探讨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该报告建议一些学院要升格为大学,一些大学要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新的改革尝试,抛弃了传统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狭窄专业占主导地位的办学方针,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培养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性、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罗宾斯原则”中的某些条款也被称为是《斯宾斯报告》“迟来的结果”。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
七、《詹姆斯报告》★★★★(2014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教育和科学部l972年1月发布了名为《詹姆斯报告》。首先,《詹姆斯报告》对师范教育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它指出①地区师资培训组织中的大学把师范教育课程引向“过于学术化”给教师带来危险。②师资培训效率不高。因而,该报告建议废除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由教育部和地方当局发挥主要作用来领导和官吏学院。其次,《詹姆斯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师范教育模式——师资培训三段制。它将师范教育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和在职培训阶段,使师范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体现了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个人教育阶段)为期2年课程包括普通科目和专门科目。
专业训练阶段(职前培训阶段)为期2年的教师职业教育和训练。第一年继续在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就读,以学习教育、教学、课程方面的理论为主。第二年前往任教学校实习。在职培训阶段(职后培训阶段)报告建议,实施连续性的再职进修计划,教师在服务每满7年后,至少应有1个星期以上的时间带薪脱产进修,以后每隔5年脱产进修l次。
《詹姆斯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师范教育模式师资培训三段制。它将师范教育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和在职培训阶段,使师范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体现了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八、《雷沃休姆报告》★★★★
1981-1983年,在雷沃休姆基金会资助下,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连续发表了10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被称为《雷沃休姆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加快培育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英国振兴经济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和职业多变化的儒要;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要加强高校内部专业化的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承担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课题;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促进学生学习,以减轻国家的负担等等。这个表格的诞生为1988年英国出台新的教育改革法案提供了思想准备。
◆易出题型:选择题
九、《1988年教育改革法》(2016年北师大已考分析论述题)
1.法案出台的社会背景
受20世纪70年代末爆发的石油危机影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严重的“滞涨"状态,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1979年撒切尔上台后,开始推行“撒切尔主义”,进行深刻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其中,就包括《1988年教育改革法》。而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