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班级授课制(见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鸿都门学(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活教育”(见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5.要素主义教育(见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莫雷尔法案》(见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规律性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见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维果茨基的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答】(1)含义: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即“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用: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人的发展,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3)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教学应该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教学要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带动发展。一方面,教学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速度和水平等,使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另一方面,教学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教育史的人性论及教育的作用。
【答】(1)先秦:“性善论”“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①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并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之所以在成长中有千差万别,是因为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庶、富、教”。
②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他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肯定了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来说,是扩充“善端”的过程。对社会来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即“性恶端说”。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即通过教育的作用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的人物;此外,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使国富民强。
④墨子:提出了“素丝说”。他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而是由环境和教育造就的,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家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⑤法家:发展了荀子人性恶的理论,提出了“人性利己说”,韩非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为己”“利已”的,是一种绝对的“性恶论”。基于这样的人性说,法家在教育上提倡法制教育,法家认为没有必要运用道德教育。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惩罚,都要依靠法律高压,而不是温情的道德说教。
(2)汉唐:“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①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认为教育对“中民之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善性,发展才能。
②韩愈:提出了“性三品说”,将人分为上品之人、中品之人与下品之人。他认为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规定了教育的权利;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③王充:认为人生来有善恶之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种: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
(3)宋明:超越“性三品说”,从理性的角度探讨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①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他提出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纯然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作用是“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
②王守仁:从其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提出教育的作用是“致良知”或者是“学以去其昏蔽”的过程。
③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程中,从而提出了“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的人性论。基于此,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继善成性,使之为善;改恶为善。
④颜元:提出了义利合一的人性观,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实才实德”之人。
2.试述西方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答】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源于古希腊,酝酿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8世纪,是近代西欧资产阶级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潮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维多里诺、巴西多、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
(1)基本观点:
①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然本性: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保护人的善良天性,反对封建教育的强制性;以人的自然发展为内容,重视人的生存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良社会,增进人类幸福。
②主张儿童发展年龄分期论:自然主义教育家都主张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发展划分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都主张先发展儿童的身体和感官,后发展理性和抽象思维。
③主张“泛智”课程论:不同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对课程有不同的论述,其中包括“泛智”课程、家庭教育、无系统的课程、以心理和社会的标准选择课程等。凡是增进人能力的知识都属于“泛智”课程。
④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都要体现教育适应自然:自然主义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顺应自然原则、直观性和连续性原则等。
(2)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①积极影响:自然主义教育家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摧残与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学习宗教教义的各种劣行,具有反宗教、反封建的历史影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对后来新教育、进步教育以及杜威的教育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
②局限性:从理论上来说,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概念“自然”不甚清晰,缺乏严谨性;从实践上来说,一些自然主义教育家用自然现象类比教育现象,在实践中过度放纵儿童,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使之简单和理想化;从价值取向上来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一些自然主义教育家运用类比论证、思辨演绎、经验推理、天才设想等论述儿童教育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依据。
3.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为迁移而教”。(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论述德育原则及其要求。
【答】(1)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基本要求: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重视培养学生集体。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2)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基本要求: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②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③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
(3)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长善救失原则。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基本要求: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他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到他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既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便长善救失。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勇于自我教育。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品行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严格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主动的道德自律。基本要求:①尊重和信赖学生。②严格要求学生。
(6)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
(7)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的目的发展。基本要求: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②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得到整合、优化。③做好衔接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持一致性。
(8)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原则。我们进行德育,除了要保持各方面对学生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外,也要保持其连续性,使教育在组织、调节中相互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①各级各类学校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连贯和连续。②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都要发挥连续性。③任何德育内容都是长期连续地影响学生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