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4-25 17:33:50  |  关键词:

  •  
  •  
  •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狭义)(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长善救失原则(见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真题)

3.活动课程(见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生活教育(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癸卯学制(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6.教学模式(见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基本理论。(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有哪些?(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3.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见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朱熹的“朱子读书法”。(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5.洛克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洛克指出,人并非生来就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道德观念及道德习惯的形成完全是经验和教育的结果。他提出了世俗的道德标准——“有利”。

(2)洛克的德育论有两条主线。第一,训练儿童以理性克制欲望。所谓的“理性”是指资产阶级事业家应当奉行的行为规范。克制欲望的目的是尽量减少人身上动物的本能的支配,避免贪图一时的享乐,以便将来谋取更大的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第二,通过教育训练培养良好习惯。洛克要求通过教育及练习去培养儿童必需的、良好的性格习惯,而且务必尽早进行。此外,洛克还对德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①反对溺爱、放纵子女。洛克认为,父母爱护子女,这是他们的责任,但是不能对子女的过失放纵不管。

②慎用体罚、训斥。洛克主张对儿童加以认真管束,并不意味着要对儿童过分严厉乃至滥用体罚。体罚只能使儿童遭受皮肉之苦,并不能消除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另外,洛克认为呵斥、责骂的效果也是不好的,可能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减少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但是洛克并不主张完全取消体罚,如果儿童故意和父母作对就应该遭受惩罚,在通过鞭挞制服儿童、树立父母威信以后,应当采取严肃而又不乏和蔼的态度,并永远保持下去。

③正确运用奖励。洛克反对物质诱惑,反对拿金钱、糖果或其他物质作为动力去鼓励儿童学习或鼓励儿童从事其他他们应当做的事情,他提倡称赞奖励的办法。洛克也将此方法运用到对待儿童的过失上,认为孩子们行为不端,父母不要体罚,可给以冷冰的脸色。

④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洛克注意要求培养儿童的人道观念,他特别提到反对儿童虐待弱小动物。他要求儿童诚实,反对教儿童撒谎,还要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教养,无论在谁面前都要做到落落大方、温文尔雅、谦卑得体。

总的来说,洛克的德育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础上,其方法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他所谓德行的阶段意图是不容忽视的,且往往含有资产阶级伪善的成分。

6.简述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措施。(见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试述夸美纽斯的学校改革思想及其对近代教育的影响。(见2016年西南大学真题+2012年西南大学真题)

2.联系教育实际论述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答】(1)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0~1.5岁);自主对羞怯(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繁殖对停滞(30~60岁);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2)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定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

例如,在埃里克森提出的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对学业产生勤奋感,并对集体生活感到愉快;而学校里的学业或人际困难会导致自卑感。这个阶段会产生两类结果,积极结果是能够因完成学业而自豪,学会了处理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消极结果是不适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学业,缺乏基本能力。这一阶段,教师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应多鼓励儿童。这一危机是否解决好,往往是以后学业是否颓废的关键。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对儿童自我概念的活动有重要影响。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①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所具有的特征,体现了全程发展观,并充分揭示了社会性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②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不同,教育教学要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以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3.结合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实际,论述依法治教的意义及其途径。

【答】意义:

(1)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学校的具体落实。学校实行依法治教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首先,依法治教是学校管理方式走向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其次,依法治教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最后,依法治教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

(2)依法治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使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与管理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由单纯的隶属关系,转为自主权与行政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正在不断产生大量的民事关系和新型的权利义务关系。

(3)依法治教是实现按教育规律进行规范办学的保证。对于教育规律,我们是可以认识、运用的,但无法创造和改变。把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制定成教育法规,以法律的手段进行贯彻执行则更为有效。

途径:

(1)依法管理学校:①树立法治意识,正确处理几种关系。第一,要提高认识,破除旧的“人治观”。第二,要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法治方式与其他教育方式的关系。②教师要履行义务,依法执教。教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承担义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还要认真执行教育法规。

(2)依法管理学生:①正确认识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②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③坚持依法管理学生。学校实行依法管理学生,要注意抓好三点: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其次,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要依法进行。最后,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