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尊德性
【答】(1)简介。出自《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
(2)含义。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尊德性”或称“自诚明”。
(3)意义。“道问学”与“尊德性”一起构成了认识的两条途径。人无非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善本性和向内省察以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2.素丝说(见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真题)
3.组织策略
【答】(1)含义: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2)方法: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3)常用策略:列提纲、做图解、做表格。
4.酝酿效应(见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真题)
5.表现目标
【答】(1)简介:德维克将成就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目标,另一类是掌握目标。
(2)含义:表现目标也叫成绩目标、自我卷入目标,指能让他人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好评的目标。这类学生一般持有能力实体观,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才智和能力的意愿,但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或会表现出自己低能的情境,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实现并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的工作。
(3)教育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绩,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励;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优势,适当利用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更加努力、自信;通过前测,设置具体的、中等难度的、近期可达到的目标,加强动机的持久性。
6.明理教育法
【答】(1)含义:明理教育法又称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经过与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让他们认识道理的真谛,并自觉践行的方法。
(2)类型:包括讲解、谈话、沟通、报告、讨论、参观等。
(3)基本要求:要有针对性;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善于抓时机;要注重互尊互助。二、简答题
1.简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见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见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见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改造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见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过程的性质。(见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时代要求。【答】主要内容。(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时代要求:
(1)鼓励和资助相关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
(2)国家要有危机意识,国家的安全需要充分地开发全国男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3)教育对国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要提供更多的且更适当的教育机会。
(4)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
3.论述实际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为2020年3月20日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文件摘要,试分析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答】(1)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锻炼其劳动技能,使其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2)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①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由于学校教育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为升学做准备,一些中考、高考不涵盖的领域(如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日渐边缘化。
②学校劳动教育的异化。一些存在某些“劳动教育”的学校,其劳动教育也已严重异化。其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培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而是已经蜕变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手段、休闲方式或才艺秀场。
③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也未得到重视。许多家庭溺爱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再要求孩子参与任何家务劳动,相反,家长会替代孩子进行任何家务劳动,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学习考试内容,甚至家长会代劳孩子本身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内容。
(3)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①劳动教育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培育完人的功能。劳动教育能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②劳动教育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其次是具有真理性的现代教育的主张。在当下,我们应当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一方面,关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新劳动形态;另一方面,还要特别关注劳动教育的“教育新形态”,如各学科的间接教育、隐性课程等教育形式的开展,综合课程、实践性学习、社会服务、终身学习、智慧学习等教育理念的落实。
③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基本途径。劳动教育内含着价值观、科学技术、体力、美感等德、智、体、美教育的因素,在劳动教育中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心智与体能,因此,它是实现德、智、体、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同样,德、智、体、美各育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脱离德、智、体、美各育,孤立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体现。
④劳动教育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要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的配合。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