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筹办之议,首倡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粲的《请推广学校折》。此折据说出自梁启超之手。当时管理书局大臣孙家鼎遵照朝延旨意所始着手办理,但因朝中顽固守旧大臣的阻拦而告搁置。
1898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康有为重申此议,同年,光绪帝就开办京师大学堂一事六下谕旨。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遂委托梁启超草拟学堂章程奏上,光绪帝准奏,派为管学大臣,经推荐,清廷任命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匙良为西学总教习。
按照章程京师大学堂的教育原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并重会通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大类,普通学为必修,普通学修完后选习专门学一至两门即可,考核方法依西例用积分之法,它既是实行教育的机构,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与原《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划相比,正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院及附设中小学堂,封建性明显加强。因为值京师大学堂积极筹办之时,清廷政变,新政停止。它虽不得不废,但规模较原计划大为缩减。1898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1900年8月,因义和团入京,学堂停办,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京师大学党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诚的内在逻辑;
2.京师大学堂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生国近代新学制的制定提供了范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3.京师大学堂所开创的统辖各宵学堂的规章制度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盖要,时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
4.京师大学觉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二、改革科举制度★★★(2016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改革科举制度是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要内容。1898年,光绪下诏:自下科为始,乡会试以及生童岁科各试,一律停试八股改试时务策论,并令开经济特科,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等专门之科,以选拔维新人才。并宣
布以后取士以“实学实政为主,不以楷法优劣为取舍”标准。科举考试和现实的联系史加紧密了。
维新失败后,虽然恢复了八股考试制度,罢经济特科。但经此改革之后,人们开始向往富有朝气的新式教育,科举考试的人数锐减。
注意:重点掌握创办京师大学堂,因为它是“百日维新”中重要的教育改革,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易出题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