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6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认知学习理论”相关内容,为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认知学习理论
概述––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不是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苛勒的典型实验––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年至1917年间,对黑猩猩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2、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份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概述––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故其理论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学习的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
1)好奇内驱力(求知欲)
2)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
3)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象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1)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
2)图象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3)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总之,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心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淡科本身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1)概念: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3)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1)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
(2)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说来,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
(3)从主观条件上看:
首先学习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将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三)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1、接受学习的实质
2、先行组织者技术––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辩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3、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
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
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由,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能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已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已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已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龄前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已的想法。
以上是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6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认知学习理论”,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