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见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学习动机(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宫廷教育
【答】宫廷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形式之一,是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宫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5.班级授课制(见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教育目的(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见2013年天津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
【答】(1)科举原来的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它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后来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故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2)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读书人出身、贫富皆可使其参加。这样不但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而且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可以巩固封建统治。
(3)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4)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上。明代开始,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最终被废除。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俱是科举残留的痕迹。
3.简述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见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方仲永五岁能作诗,但十二三岁时不如以前,二十岁和众人一样,用相关教育理论进行评论。
【答】(1)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命机体及其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方仲永五岁能作诗,说明其有作诗的天赋,遗传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方仲永所处的家庭环境主要是由其父亲决定的,其父只贪图眼前利益,让其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间,影响了发展。
③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意思是说方仲永的父亲只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方仲永接受后天教育。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即使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所以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方仲永接受父亲的安排,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不提高自己,最终“泯然众人”。
总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一不可,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
2.一位教师用一条活鱼来引导《鱼》一课,播放关于解剖鱼的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鱼的知识。该教师用了什么教学原则?该如何运用此原则?
【答】(1)该教师运用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该教师综合使用了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增加了学生对鱼的直观了解,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论知识。
(2)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直观教具时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应根据所授内容和教具的契合程度以及实际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使用直观教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形成理论认识,所以不应仅仅呈现直观教具,而应该配合理论的讲解。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呈现直观教具或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但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应该避免为了直观而直观。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语言直观存在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更具有灵活性,正确运用语言直观能使课堂内容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如何看待教师“错一罚十、漏一补十”的做法﹖运用相关记忆规律分析此做法。(见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真题)
4.用现代学生观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1)现代学生观的内涵。(见2020年西南大学真题)(2)评述该教师的行为:
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材料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否定了学生的想象力。该教师并没有遵循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
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教师的行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