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健康心理学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12-24 11:59:08  |  关键词: 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健康心理学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健康心理学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健康心理学

(一)与健康相关的概念

1.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

(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考虑到生理、心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在健康中的作用,于1948年对健康作了如此定义: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3)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的问题,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疾病预防等。

2.健康模式

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生物医学模式: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并把人的身体看成是一个机械系统,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可能包含着不同的精神层面。

(2)心身医学模型:这一模型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生物因素并不必然导致人们会患上某些疾病,心理因素才是比较重要的。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等人对心身医学模型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认为仅仅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健康的实际因素。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抛开社会因素的影响来看待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不全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无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以构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1)心身疾病的特点:

①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

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

④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2)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和哮喘等。

(3)致病因素

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应激或情绪反应,并进而出现身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它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人格特征。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比如患高血压的人常常比较容易发怒。

②生理因素。心身疾病的产生也与人的身体因素有关,相同的心理社会刺激,比如战争或大的社会动荡,其中只有少数的人患身心疾病,而且所患的病也各不相同。

③心理因素。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适应的,心理紊乱必然引发生理的不适。

④社会文化因素。生活的环境,包括生活与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家庭环境、角色适应和变化、社会制度、社会地位、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二)压力

1.生活事件

(1)定义

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

(2)《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见表)。

①由霍尔姆斯(Holmes)等人编制,在这个量表上可以看到生活事件的影响,一个事件所得到的“生活转变值”越高,它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创如丧偶。

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就越糟糕。

②配偶死亡、离婚、分居、入狱、职业改变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生活影响程度不同。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排序

生活事件名称

影响大小

排序

生活事件名称

影响大小

1

配偶去世

100

11

家人健康问题

44

2

离婚

73

12

怀孕

40

3

分居

65

13

性功能障碍

39

4

入狱

63

14

孩子出生

39

5

亲密的家人去世

63

15

工作变动

39

6

自己受伤或生病

53

16

经济状况的改变

38

7

结婚

50

17

好友去世

37

8

被老板解雇

47

18

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

36

9

婚姻的调和

45

19

与配偶吵架次数的改变

35

10

退休

45

20

贷款超过1万美元

31

2.对压力的知觉

应激:当一个人觉得无法应对环境的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Lazarus的研究证明了对应激性事件的主观理解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诠释引发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免疫系统,从而使人生病。

3.控制感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已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方式。

实验结果证实:有控制感的老人活得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死亡率也有所下降。

4.自我效能

(1)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

(2)重要作用

①自我效能可以预测若干重要的健康行为。

②认为自己“办得到”的信念是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3)两种提高个人从事健康行为的方式。

①它会影响到我们的毅力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低的人通常很容易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人则经常会设定较高的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并在面对挫折时更能持之以恒,因而提高了成功的可能。

②自我效能也影响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身体反应。比如,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完成困难的工作时,他们的焦虑水平比较低,免疫系统的运作也较为良好。也就是说,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就好像自证预言——你越相信你能够完成某件事(如戒烟),这件事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5.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影响:根据习得性无助理论,对负性事件作稳定、内在的和整体型的归因会导致绝望、沮丧、降低努力程度以及学习困难。

例如。许多大一新生并未意识到适应问题有多普遍,因而将成绩差归因于自身不可改变的一些缺陷,正是这样的归因模式导致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产生。应对方法是:告诉他们大学生活初期的困难以及不适应是暂时的,这些学生在下一年的进步比较明显,中途退学的人也较少。

(三)应对方式

1.应对与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身体内外部、超过自身资源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应激事件与健康之间,应对方式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性别与应对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应对方式不同:“接受挑战”或者“逃跑反应”只在男性中存在,女性的方式是“趋向和表现友好的反应”。

3.人格与应对方式

(1)乐观与悲观。

乐观的人能够对压力做出较好的反应,而且也比悲观的人更为健康。

大多数人都对人生持有乐观的态度。

(2) A型人格和B型人格。

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因为A型人格的个体在应激情况下会夸大自己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3)压力易感性人格。

根据个体的压力易感性可以把个体分为疾病倾向型和自我治疗型。

疾病倾向型的人往往对压力非常敏感,常常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来对压力做出反应;自我治疗型的人却可以很好地对压力进行控制,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避免生病,对生活充满热情,情绪稳定,关心他人。

4.积极的应对方式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增强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的态度。

(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

(4)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来自周围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这种支持与人们所拥有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有关,由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应激资源有助于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紧张事件。

5.健康与行为的塑造

(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

(2)利用认知失调改变不良行为。

(3)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

专业课.jpg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健康心理学”,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