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1.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由塞利格曼(M. Seligman)等人在1998年提出。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地存在着,积极心理学强调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在精神生活和长远的追求中得以实现。
2.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研究对象:研究积极的特质和性格——包括友善、好奇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价值、兴趣、天赋和能力,同时还研究可以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友谊、婚姻、家庭、教育和宗教等。
(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积极心理学是对常识的矫正,积极心理学试图从司空见惯的常识之中寻找真理。
(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怎样的目标。
(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积极心理学不只关注人类积极美好的一面,也关注人类病态的一面。更强调积极、快乐、幸福、开心等。
(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并非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它尝试从全球化的视角定义文化经验。
(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涉及心理学很多的分支。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应用临床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但在发展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还不是很流行,在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仅仅是个开始。
(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福流、满意、 实现感;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点、天赋、兴趣、价值观;积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交圈等。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积极的主观体验
(1)快乐
快乐(Pleasure)是最常见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人们关注此时此刻的快乐,但同时也体验着过去(回忆)和未来(期望)带给我们的快乐。
卡尼曼(D. Kahneman)的“峰——终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体验的总体评价主要反映了体验过程中感受最强的时刻以及体验结束的时刻,而不是每个阶段的总和。人们应该给自己的快乐建立高峰点和好的结尾,这样在日后回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所侧重了。人们在预测未来的快乐时最典型的错误是“持续时间”偏差,即个体对自己的反应持续时间做出了过高的估计,坏情绪持续的时间并没有他们所想象得那么长,好情绪也一样。
(2)福流
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认为福流(flow)指:人们高度参与某些活动时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例如,艺术家在专心地创作一幅画时,他们会忘掉饥饿、疲劳和不舒服。然而一旦作品完成之后,兴趣会很快投人到另一个创作中去。处在福流状态的个体,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个体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实际上,处在福流状态中的人是没有感情和意识的,人们把福流描述为非常快乐,不过是事后的判断而已,在活动过程中快乐的感觉并没有显现出来。
契克森米哈采用体验抽样的方法——寻呼技术(beeper technique)——让被试随身携带一个寻呼机,然后随机抽取时间段让被试描述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及此刻的感觉怎么样。发现当技巧与挑战处于最佳平衡状态时福流最有可能产生。福流代表了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体验,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福流;唯一关键的是面对挑战时个人的技巧能满足要求,反之亦然,挑战太多或技巧太少会破坏这个过程。
2.积极的个人特质
(1)积极的思维特质——乐观
彼得森(Peterson)等人研究发现年轻人的乐观思维可以预测其35年后的幸福生活——年轻人越乐观,他若干年后健康状况越好。乐观和良好健康状况的相关在40岁时开始出现,在45岁时达到了最大值。积极思维的作用有时候也体现在盲目乐观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 中,即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比平均的水平要好。
(2)积极的人格
彼德森和塞利格曼把积极的性格分为24类,归为6种美德,每一种美德包括几种积极的性格。
①智慧与知识,包括与获取和使用信息有关的积极特质,在心理学语言中,主要有创造力、好奇心、爱学习、开放的思维和洞察力五种积极的性格。
②勇气,包括面对内外阻力时努力达成目标的意志。和勇气有关的积极性格特征有真实性、勇敢、恒心和热忱。
③人道,涉及关心与他人的关系的那些积极特质,泰勒(Taylor)等人于2000年把这些特质描述为照料和待人如友的个人特征。包括友善、爱和社会智力三种积极的人际间特质。
④正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个人和群体或社区之间的最优互动有关。包括公平、领导力和团队合作三种积极特质。
⑤节制,免于过度的积极的特质,节制优势使得行动减缓,但并不会使行动完全停止。包括宽恕、谦虚、审慎和自我调适。
⑥超越,允许一个人与更庞大的宇宙形成联系,从而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意义,包括的性格特点有对于美和优秀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宗教性/灵性。
(3)积极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偏好某些目标的持久信念。价值观的分类如下:
①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六个基本的价值观,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宗教的;
②罗克奇(M. Rokeach)把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
③英格尔哈特(R. Inglehart)把价值观分为生存价值观和自我表达价值观,前者和需要层次理论最底层的需要相对应,后者则与高层的需要相对应;
④博克(Bok)提出三种价值观,一是相互关心和相互对等的积极责任,二是反对抛弃、欺骗以及背叛的消极命令,三是积极责任和消极命令冲突之间平等与正义的规范,为最小化价值观;
⑤施瓦茨(Schwartz)在世界范围内区分出10个不同的价值观:成就感、善心、一致性、享乐主义、力量、安全感、自我定向、鼓舞、传统和普遍性。
(4)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①积极的人际关系。哈洛(Harlow)的猴子研究说明了积极的人际关系与人类的依恋有关,积极的人际关系包含的范围很广,人类的友谊、爱情等都属于积极的人际关系。
②积极的社会关系。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公平(equity):社会内的公平交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均等;
B.好运(good fortune):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会发生在个体身上;
C.正义(justice):存在合理的法律和统治基础;
D.耐心(patience):有渡过危机的能力;
E.远见(providence):对未来命运的感知;
F.安全(safety):拥有健康和公共福利。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积极心理学”,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