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见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真题)
3.德育(见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校本课程(见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5.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教学评价(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意义。
①我们说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但不是说其绝对独立,“超经济”“超文化”“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如果错误地认为教育有绝对独立性,那么将会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②教育具有滞后性,即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总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它的功效,这就是蔡元培所说的“教育是求远功的”。这种长效性作用强大,所以各国都重视教育,要求教育优先发展。
③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天生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等特点,并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才能有效地培养人才。
④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我们无论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还是进行教育改革,都要重视与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见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3.简析颜元的“习行”教学法。
【答】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在漳南书院教学中重视“习行”的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
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躬亲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史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习行”这种反对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重视“习行”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方程时,要让同学们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
4.简析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创立的。它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又称“道尔顿计划”。
(1)主要特点:
①学校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②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
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的管理简单化。
④该制度有两个原则:自由、合作。要使学生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⑤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2)优点: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3)缺点: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往往会浪费时间,学不到系统知识,且要求的良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一般不具备。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人文精神的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在哪里?其人文精神又表现在哪里?
【答】(1)专业性。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教师劳动的特点上。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有:
①复杂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最后,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
②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③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④专业性。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以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而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还体现在教师的素养上。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的素养有:
①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这样才能深入浅出,高瞻远瞩,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②专门的教育素养。a.教育理论素养;b.教育能力素养,具体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c.教育研究素养。
(2)人文精神。
教师职业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在教师的素养上。体现教师职业人文精神的素养有:
①高尚的师德。a.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b.热爱学生,诲人不倦。c.热爱集体,团结协作。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②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各有何特点?应当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见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3.试述蔡元培关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思想,分析它对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制定及学制改革的影响。
【答】(1)“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思想包括:①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②人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③强健、活泼的体格。④优美和乐的感情。
这一思想主要强调了:①教育要促进个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②教育要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国家服务。③注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
(2)对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制定的影响:
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在民国初年,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方针。
(3)对民国初年学制改革的影响:
“壬子癸丑学制”:在课程上,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使教育与儿童实际联系更为紧密,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戌学制”:①从学制的七项标准看,七项标准中,强调了教育要适应社会进化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与陶行知的思想具有一致性。②从学制的内容上看,a.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b.重视职业教育,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c.课程设置上,学习国语、算术、公民、自然、园艺、音乐、体育等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4.试论述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贡献。(见2016年西南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