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虚拟教学
【答】虚拟教学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教学过程做成动画的形式,但是比动画多了更多的互动性和真实性,可以达到完全模拟的程度。
3.教师专业发展(见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教育方针
【答】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练习的高原时期(见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真题)
6.学校教育制度(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费里法案》。
【答】19世纪70年代,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国民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普及初等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义务教育的法令,合称《费里法案》。
(1)内容:该法案不但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大原则,而且还把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
①儿童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对不送儿童人校学习的家长则予以罚款。
②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膳食费与住宿费。
③废除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
(2)意义:《费里法案》的颁布与实施,为这一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步人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简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见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答】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相同点: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4.简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关系。
【答】(1)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共同基础;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能力。
(2)拓展性课程和基础性课程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相通性。二者都涉及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都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二者都不是专业或职业教育,而属于启蒙教育范畴。二者的实施目的都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拓展性课程开发应基于基础性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课程内容是对基础性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
(3)义务教育基本特性是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学校课程设置不能过于随意和松散。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与开发除了考虑教师特长、课程资源和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关注课程对实现本校育人目标的贡献和价值。
三、论述题
1.论述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答】(1)含义。
①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自立、自为、自律是自主学习的三种支柱。
②合作学习: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经验的分享和知识的生成,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合作和尊重的人际关系的生长,有利于增强信心和提高能力。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相互协作,强调个人责任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③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有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习程序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一实践体验阶段一表达、交流阶段。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目标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获得参与和探索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道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析论述“讲授法会造成机械性学习”的观点。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从客观条件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也就是说: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可以理解的;②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是学生可以理解的。
(2)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①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或倾向,简单地说,学生必须通过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从而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而具有启发性的讲授法是一种蕴含着人的高级心理变化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使教学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因此,该教学方法适合复杂的人类认知情境,对蕴含复杂情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只有机械的讲授法才会造成机械性的学习,而有意义的讲授法则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论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见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4.论述1922年“新学制"”。(见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