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一)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自我意识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1~3岁的儿童,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经常内省;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这个认识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认识水平、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3.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青少年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青少年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是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从而导致他们行为上的自负。
4.自我中心——“假想观众”和“独特自我”
青少年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人观察的对象,是别人注意的焦点。而较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观众,于是产生了“想象的观众”。
青少年自我中心思维的另一个特点——“独特自我”。他们自以为有一种不易受伤害的自我不朽的天真的想法,认为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只对别人起作用,而自己是个例外。故在行为上表现为各种鲁莽的危险行为,如开飞车、吸毒、饮用酒精,或没有防护的性交流——因为他们认为死亡、艾滋病、怀孕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自我中心的特点在青少年早期(12~15岁)达到高峰,然后就逐渐下降。
(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青年期(12~18岁)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之一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扩散,体验忠诚的实现。这一时期青年可以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又称为延缓偿付期。
玛西亚按照危机(探索)和自我投入(承诺)两个维度,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划为四种主要方式:同一性弥散、同一性封闭、同一性延迟及同一性获得。
1.同一性弥散(危机、投入均无)
此类青少年既没有经历同一性危机,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与选择,他们既不行动,也不积极探索,或认为这样做太危险、太困难。
2.同一性封闭(有投入、无危机)
此类青少年还没有反复探索就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个人选择,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教师等做出,而不是通过自己探索而获得。
3.同一性延迟(无投入、有危机)
此类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做出选择,也没有决定要行动,他们仍在探索和积累知识,参加各种活动,希望找到引导其生活的价值观和目标。
4.同一性获得(有投入、有危机)
此类青少年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后,经过探索性的选择后,把已经明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他们心理健康,行为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知道自己的前进目标。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