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综合实践活动
【答】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2.学园(见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3.骑士教育(见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潜伏学习
【答】潜伏学习又称隐匿学习,是指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潜伏学习的特点有:(1)学习的结果不太明显,是“潜伏”的;(2)潜伏学习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发生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就会明显地通过操作而表现出来。
二、辨析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答】错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地发展。
2.学习可以引起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因此,一个人行为发生了变化可以判定发生了学习。
【答】错误。(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个体行为变化与学习的关系。
①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只有当行为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②学习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③行为的变化不等同于学习的存在。由学习导致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这种变化会使行为水平提高。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相对立的。
【答】错误。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形成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的过程,必然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4.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人的一生流体智力都是在生长的。
【答】错误。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会随年龄的老化而衰退,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并且不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衰退,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常识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衰退,反而会上升。
三、简答题
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见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见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清朝末期的教育改革。
【答】(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①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学制划分为三段七级,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它虽然正式公布,但是没有实行。
②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从纵向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横向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2)废科举,兴学堂。
废除原因:考试步骤烦琐,形式主义严重。科举制导致新式学校也成了科举的附庸,败坏、毒害风气。废除过程:①改革科举内容;②递减科举中额;③停止科举。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中央: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
(4)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个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①留日高潮: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以及科举的废除导致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而涌向日本。留日学生充实了新式学堂师资,壮大了人才的队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庚款兴学”:美国从1909年开始,将中国“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将这笔钱用来发展留美教育,史称“庚款兴学”。通过这次兴学,美国的确把中国的留学潮引向了美国,中国留学生的流向从此发生了变化。
4.简述《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改造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
【答】改造主义流派代表人物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主要内容是: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社会一致”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并在行动上一致。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应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四年制学院的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四个领域中的有关问题展开。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评价:改造主义以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既批判继承了实用主义教育,又吸收了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的一些思想。所以,改造主义无疑是具有折中主义性质的思想。由于它停留在空泛的理论上,而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
6.维果茨基的理论中,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有四个主要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随意性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随着儿童词汇、语言的发展,以及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终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心理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首先,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其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最后,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见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1)共同点。
①在教育作用上,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是扩充“善端”或“求放心”,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
荀子也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作用是“化性起伪”。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二者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强调道德教育。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荀子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荀子整理“六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①人性论上的分歧。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②教学思想上的差异。
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③教学过程上的差异。
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发扬人善性的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他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应该说,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