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个人本位论(见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真题)
2.三舍法(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学在官府(见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4.智者(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二、辨析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说明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错误。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观点肯定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存在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的给定性,又取决于主体的选择性;(3)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环境的作用,环境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人发展的根本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
【答】正确。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当今,国内外教育普遍认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劳动的专业性。(1)教师工作的领域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领域。(2)教师需要专业化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3)教师需要专门的教学技能来授课和培养学生。(4)教师对教育工作要具有足够的情怀,才能做好这份工作。所以我们说教师的劳动具有专业性。
3.法家的绝对“性恶论”否定了教育的价值。
【答】错误。“性恶论”是荀子最先提出的,法家发展了荀子人性恶的理论,提出了“人性利己说”,韩非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为己”“利己”的,这是一种绝对的“性恶论”。基于这样的人性说,法家在教育上提倡法律教育,认为没有必要运用道德教育,但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4.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答】错误。它们有实质性的区别:
(1)就条件反射的实质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前;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2)从个体反应性质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却截然相反。
(3)从条件反射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条件则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
(4)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答】学科课程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门别类地从各学科中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学科内容的课程。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
(1)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2)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3)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4)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组织;(5)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3.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见2011年浙江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巴特勒教育法》。(见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答】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具体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固定点)的作用;其次,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作用的观念间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即有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有意义地同化。
按照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方式,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三种认知同化过程:
(1)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上位学习——新概念或新命题具有广泛的包容范围或较高的概括水平,将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如先知道松树、柳树等具体概念,然后学习“树”,知道“树”是各种树木的总括概念。
(3)组合学习——也叫并列学习,新旧知识既无上位关系,又无下位关系,这时发生的学习就是并列学习。如先学习“松树”的概念,再学习“柳树”的概念。
6.简述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见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进行述评。(见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