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十章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一、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二、临床表现
(1)青壮年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2)起病急骤,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展至最严重程度。半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些患者可伴有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少数患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以及头晕、眩晕、颈、背及下肢疼痛等。
(3)发病数小时后查体可发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
(4)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CT检查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
(2)脑脊液检查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具诊断价值和特征性的检查。
(3)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可确定SAH的病因诊断,宜在发病3日内或3周后进行。
(4)TCD检查可监视SAH后脑血管有无痉挛。
四、诊断要点
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脑脊液检查为均匀一致血性,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要点
(1)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预防感染等。
(2)防止再出血:
①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一切可能使患者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均应尽量避免;
②应用抗纤溶药物。
(3)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防治脑积水。
(4)应用放脑脊液疗法。
(5)应用手术治疗。
六、护理、健康指导及预后
1.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措施
(1)疼痛:头痛与脑水肿、颅内高压、血液刺激脑膜或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有关。
①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的过程与预后、DSA检查的目的与安全性等相关知识;
②缓解疼痛;
③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注意静滴方法和速度,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潜在并发症:再出血。
①绝对卧床休息4~6周,告诉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限制探视,避免不良的声、光刺激,治疗护理活动也应集中进行,避免频繁接触和打扰患者休息;
②告诉患者及家属容易诱发再出血的各种因素,指导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血压过高等;
③对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生活自理缺陷与长期卧床(医源性限制)有关。
(2)恐惧与担心再出血、害怕DSA检查、开颅手术以及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3.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
(2)避免诱因。
(3)告知患者脑血管造影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积极配合,以明确病因,尽早手术,解除隐患或危险。
(4)嘱家属应关心、体贴患者,为其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督促患者尽早检查和手术,发现再出血征象及时就诊。
4.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出血情况及神经系统的体征。动脉瘤破裂出血者死亡率较高,约20%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25%的患者死于首次出血后或并发症,未经外科治疗的患者约20%死于再出血,且死亡多在再出血后的最初几天,而颅内血管畸形所致者90%可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发病后病情急剧恶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伴有偏瘫、失语、抽搐等明显神经系统体征以及血压升高者,预后常较差;而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者多恢复良好。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十章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