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视觉实验”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视觉实验
(一)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1.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
(1)明适应:用红色“+”字作为测量视野,其视野在2.5°以内。
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30秒内,感受性急剧下降,之后感受性的下降速度逐渐缓慢,大约1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完全适应的水平。
(2)暗适应:让被试在亮光下进行光适应后进入暗室,然后立即用暗适应仪测定其明度阈限。每间隔一段时间继续测定,就得到阈限随适应时间逐渐下降的曲线。40~60分钟后,阈限便稳定在一个值上。
2.视敏度的测定
(1)含义:视觉系统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或者是对物体的最小可分辨度的能力。医学上将视敏度称为视力。视敏度是人眼对光刺激空间的辨别能力的指标。
(2)测定: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以视角的倒数表达,V(视敏度)= 1/α (视角)。
(3)影响因素:①亮度;②物体和背景间的对比度;③视网膜部位;④视觉适应;⑤闪光盲;⑥练习。
(4)研究方法:①最小视点法;②最小可分法,包括解象、定位、认知。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CFF)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的间歇的频率。这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的指标。其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①闪光融合频率计;②混色轮;③极限法。
(二)颜色视觉
1.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
(1)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同时对比),或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继时对比),颜色视觉所发生的变化。具体包括:亮度对比、色调对比、饱和度对比。比如,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你就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
(2)颜色适应:在长时间或高强度颜色刺激作用下,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受到刺激的神经末梢产生疲劳,而刺激颜色的补色就主要地被感知到。
(3)颜色常性:人眼对物体颜色的感知,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时候,仍能保持相对不变,表现出颜色恒常性,这对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注视一块红色纸片半分钟,然后注视白色背景,色觉会发生逆转,即看到淡淡的蓝绿色(红色的补色)。
(4)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A.色光混合:加法过程(RGB,红绿蓝称为基色)。遵循三大定律:补色律、居间律、代替律。
B.颜料混合:减法过程(黄青紫称为基色)。
2.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1)麦考勒效应:指一种受到测验图像条纹方向决定颜色的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对其的解释能够为视觉系统具有特殊通路的理论提供证据。
(2)麦考勒效应实验: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一会儿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的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结果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
由此得出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视觉实验”,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