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知觉与觉察实验”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意识知觉:未进人意识层面的信息仍然可以进行知觉上的加工,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外界刺激进行了加工和反应。
1.神经病理案例
(1)盲视:病人D.B.在视野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向的猜测都远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D.B.仍然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D.B.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产生了知觉,这就是无觉察知觉存在的证据。
(2)单侧忽视:单侧忽视患者仍能知觉到忽视区域的信息。
2.无觉察知觉的测定
在脑损伤患者身上出现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能否在正常人身上表现出来?一些研究中尝试在实验室内通过对自变量进行一定的操作,在正常被试身上也能发现无觉察知觉,即知觉和觉察的分离。马赛尔开创了无觉察知觉在正常人身上的认知研究的先河。
(1)Stroop启动实验
马塞尔(Marcel,1983)将Stroop效应改为启动形式,就是Stroop启动实验。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红”),再呈现一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主试采用精密的掩蔽技术来控制启动词与色块(掩蔽刺激)呈现时间的间隔,从而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程度。也就是说部分被试由于掩蔽作用根本无法知觉启动词的出现。
结果表明,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Stroop启动效应;即被试对启动词没有觉察,启动效应仍然出现。
(2)实验性分离的Stroop启动实验
以往对Stroop效应的研究表明,单词与墨水一致的频率能影响被试做出判断的速度和倾向,即产生频率效应影响实验的有效性。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Chessman & Mericle,1986)对Stroop启动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操纵启动词和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
结果表明,在觉察条件下,当一致试验出现频率增加时,Stroop启动效应增强,同时对不一致试验的反应时明显延长;而在无觉察条件下,一致试验的频率,不影响Stroop启动效应。说明觉察和无觉察条件出现了实验性分离,证实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3)错误再认实验
让被试记忆一些单词,随后进行再认。在呈现一个词之前,闪现一个背景词,用于干扰被试的反应,而背景词与测验词可能是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也可能只是非词字母串。背景词闪现时间有两种,一种可以让被试觉察,另一种不能。
结果表明,当呈现时间很短,被试不能觉察背景词时,如果背景词与测验词相同,则一个没学过的单词更有可能被给出学过的反应。而如果呈现时间很长以至于能被觉察则会适得其反。说明不论有无觉察的知觉都能产生熟悉感;若有觉察则被试将熟悉感完全归结于背景词的闪现,而当没有觉察被试会错误地将熟悉感归结于之前的记忆。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知觉与觉察实验”,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