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气性坏疽”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气性坏疽
一、病因
气性坏疽病菌为革兰染色阳性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常为多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二、病理生理
梭状芽孢杆菌可产生多种有害的外毒素和酶。部分酶能通过脱氢、脱氨、发酵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等,积聚在组织间。此类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使细菌易于穿透组织间隙而加速扩散。感染一旦发生,即可沿肌束或肌群向上、下扩散,肌组织转为砖红色,失去弹性,外观似熟肉。若感染侵犯皮下组织,气肿、水肿和组织坏死可迅速沿筋膜扩散。活体组织检查可见肌纤维间有大量气泡和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三、临床表现
1.局部
(1)早期,患者自诉伤肢沉重,有包扎过紧或疼痛感。随疾病发展,伤处出现胀裂样剧痛,难以忍受,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
(2)局部肿胀明显,呈进行性加剧,有明显压痛。伤口周围皮肤肿胀、苍白、发亮,迅速转为紫红色,继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小水泡。轻压常有气泡从伤口溢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流出。
(3)皮下若有积气,手触可有捻发感。伤口内肌坏死,呈暗红或土灰色,刀割时,肌纤维不收缩,也无出血。
2.全身
患者神志清醒,但软弱无力、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常可伴有恐惧或欣快感,并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急促、皮肤和口唇苍白、大汗和进行性贫血;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如溶血性黄疸、感染性休克、外周循环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四、处理原则
(1)在积极抗休克和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同时,紧急在全麻下施行彻底清创术。
(2)应用抗菌药,以控制化脓性感染,防止伤口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而形成缺氧环境。
(3)进行高压氧治疗。
(4)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少量多次输血、进行营养支持、对症处理等。
五、护理
1.护理评估
(1)有无开放性损伤史;有无引起伤口局部缺氧环境形成的因素;伤口的污染程度、深度、伤口大小,是否及时作彻底清创、引流是否通畅等。
(2)受伤部位或伤肢的感觉,伤处疼痛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应用止痛剂的效果。
(3)伤口有无水泡,是否有气泡溢出;伤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气味;观察伤口周围皮肤的颜色、肿胀程度及有无捻发音等。
(4)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色泽及温度、重要脏器功能状况等。
(5)伤口渗出物涂片及细菌培养的结果;X线检查、血常规和生化等检查结果有无异常。
(6)患者的情绪反应,了解患者及家属产生焦虑、恐惧情绪的原因,对可能截肢者,评估其对截肢的接受程度、对截肢后适应性训练的了解等方面的心理状态。
(7)了解患者家庭、单位对患者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身心支持的程度。
2.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 与局部组织创伤、炎症刺激及肿胀有关。
(2)体温过高 与细菌感染、坏死组织和毒素吸收有关。
(3)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组织感染、坏死有关。
(4)自我形象紊乱 与失去部分组织、截肢有关。
(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3.护理措施
(1)根据局部疼痛的性质、程度和特点,酌情采用非药物镇痛技巧,如交谈、听音乐及松弛疗法等减轻患者疼痛。
(2)对疼痛剧烈者按医嘱给予麻醉镇痛剂或采用自控镇痛泵止痛,对截肢后出现幻肢痛者,耐心向患者解释相关问题,消除幻觉。
(3)动态观察和记录患者体温、脉搏等变化,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
(4)加强伤口护理和促进组织修复,促进截肢患者对自我形体改变的认可。
(5)对高热、烦躁、昏迷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若发现患者有意识障碍、体温降低或升高、脉搏及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等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救治和提供相应的护理。
(6)严格按照接触隔离的原则护理患者。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气性坏疽”,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