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观察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了解这些分类和其特点,有助于在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适当地加以运用。
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根据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干预控制下进行的,可将观察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其主要优点是使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处于自然状态,因而能了解到观察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行为表现。它的缺点和不足是研究者多处于被动状态,整个观察活动及过程更多地取决于观察对象。
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室观察可以把各种偶然、次要的因素排除,使被观察对象的行为特点表现得更加清楚;可以重复进行,能多次再现被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使观察更深入、细致和全面。但由于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因而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二、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的方式,可以把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观察者自己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获得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法具有直观具体等优点。其不足是:第一,研究者的感官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信息;第二,感官的灵敏度有限;第三,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限。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制于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但是,间接观察需要专门的仪器,经费开支较大,仪器的使用也可能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状态。
三、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2011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4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这是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
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的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次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容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式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在被观察对象的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以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容易表面化,不易获得深层次的资料。
四、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2012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这是按观察是否预先有严密的计划和程序来划分的。
结构式观察是在观察前具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的设计的可控性观察,它能获得详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是缺乏弹性,比较费时,该方法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的记录要求的控制性观察。方法较灵活,不足之处是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注意:教育观察的类型常常会出题考查,有些针对其中的某个类型出题,但更多的是几种类型交叉出题。所以考生在明确不同类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困的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