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一、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2012年统考已考简答题)
(一)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明确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方面事实材料,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要回答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的问题。
(二)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对观察客体要进行明确分类,确定所观察事物最主要的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防止有效资料被遗漏。观察入员要通过适当的渠道进入观察现场,熟悉观察环境,接触观察对象,并与被研究的对象建立友善的关系。
(三)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采用事先准备好的观察策略和技术手段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可以是笔记,也可以是录音、录像或摄影。
(四)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在现场观察时所记录下来的观察资料都是研究的原始资料,观察结束后,研究者必须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按研究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为形成观察研究的结论、撰写观察报告打好基础。研究者要通过深入研究观察资料所反映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及不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和概括观察资料中所反映出的教育现象或学生行为表现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形成研究结论。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2017年统考已考论述题、2018年统考己考单选题)
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可分为三类:描述记录、取样记录和行为检核表。
(一)描述记录
1.日记描述法。
即观察者采用记日记的方式将不同时间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少数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观察,重点描述观察者所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事件或行为表现,并可作相应的评价。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892-1920年间这种记录有关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儿童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
2.轶事记录法。
这种方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
3.连续记录法。
即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为连续的、不间断的、更加详细和完善的记录。如有必要可附上观察者对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评价。
(二)取样记录
取样记录于20世纪20年代后兴起,这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既可获得可靠的观察资料,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减少记录所需的时间。取样记录又可分为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
1.时间取样。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待续时间。这种时间取样方法仅适用于研究经常发生的行为和观察外显的行为。
2.事件取样。以个人或群体为单位,使用取样记录法,观察者在观察开始前先要确定观察目的。目的确定后,决定观察的范围、所需被试的数量、需要观察的事件。特别是要对观察的行为进行分类,如果分类的概念不统一就会影响效度。观察时,根据预先分好的类别行为,将它发生的次数、时间记录在纸上。记录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只记录行为的出现与不出现,另一种记录次数,指在限定记录的一段时间内行为出现的次数。事件取样适用于记载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环境条件、原因结果等方面的情况。
(三)行为检核表
行为检核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成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目上打√。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具体做法是:必须事先制定表格,列出所需观察的项目,然后才能进行观察。另外必须在表格上列出一些具体要求,表格应有一定的顺序性,按确定的观察项目依照难易程度排列。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Ø 推荐用书
[1]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九章 第三节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优缺点。
2.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3.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4.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3年统考选择题第42题)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活动,到某小学开展了分时段、分项目课程教学的系统观察。这种观察属于( )。
A.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B.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C.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D.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解析】选C。”小学”,显然研究者参与其中是不合适的;“分时段、分项目”可以判断是“结构式”。
2.(2014年统考单选题第42题)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弱,行为随意性强,自我控制水平低,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 )。
A.实验法 B.访谈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解析】选C。
3.(2014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第5题)参与式观察。
【解析】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的真实身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4.(2014年北师大简答题第4题)请举例说明观察法的运用程序。
【解析】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区别于日常经验观察和其他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
(2)观察的非干预性。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由于研究人员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从而能较客观真实地收集第一手材料。
(3)观察的直接性。在自然状态条件下,不改变对象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直接观察某教育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观察结果作明确、详细、周密的记录。
(4)观察的能动性。作为研究手段的教育观察按事先制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同时规定了观察的时间和内容,从大量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典型条件,力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以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