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教教育
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与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运动相比,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宗教”的改革,而是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的层面。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教育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宗教改革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变革。
一、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2018年北师大已考论述题)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宗教改革运动起源于德国,发起者是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
(1)教育目的:教育既有使人虔信上帝的宗教性和又有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人的世俗性的目的。
(2)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建立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体系。
(3)教育内容:以《圣经》为主要的科目,也学习读、写、算、历史、音乐和体育等
(4)教学方法: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主张废除体罚。
(5)他提出两大教育原则:第一,教育权由国家控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第二,是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认为使儿童受教育,不仅是父母的职责,也是国家的职责。
(6)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但是并没有一贯的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德国农民战争后,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更为注重培养教会和国家领袖,这是一种精英教育。
2.教育实践
路德的教育思想主要由他的几个追随者付诸实践,其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习计划》。梅兰克顿毕生致力于在德国各邦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国家对教育行使挖制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和世俗性目的兼顾,神学和人文学科并重。他依路德的教育思想改革了一些旧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威登堡大学,并积极参与了马尔堡大学、柯尼斯堡大学、耶纳大学等的创建丁作。在中等教育方面,他在不同时期拟定的一些教育法令和学校教育改革计划为新教中等教育新体制的确立提供了蓝图。他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
(2)斯图谟的古典文科中学实践。斯图谟将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造为一所新教性质的古典文科中学,即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在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教学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为主。采用比较严格的分级教学制度。
(3)布根哈根与初等学校的创建。1528年,布根哈根制定了一个学校章程,提出为所有儿童开办良好的初级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并用德语教儿童读写。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加尔文派新教兴起于瑞士。加尔文的教育主张主要表现在《基督教原理》、《教会管理章程》、《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等著作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影响。
2.提出了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路德不同,加尔文不仅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而且还自己亲自领导了免费、普及教育的实践。有学者称他为“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3.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模式,创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日内瓦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影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注意:新教是相对于旧的天主教而言,因为本部分涉及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所以建议考生首先了解欧洲该时期的宗教改革。
◆易出题型:选择题
三、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l.教育管理:总体来讲,英国的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并不大,国家还是像过去一样管理学校,国家通过教会管理学校,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教师资格的认定以及对教材作出规定。国教会对学校教师的言行、宗教信仰予以严格的监督,对不遵守国教的教师予以处罚、免职,甚至关进监狱。
2.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人文主义的,实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学校的课程更加有益于世俗生活,教育目标更家注重培养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所作为的绅士,现实主义精神愈益增强。
3.民族意识增强。加强英语教学,在许多学校,英语在语言教学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古典语言在课程中的地位则逐渐下降。
4.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17世纪以弥尔顿、洛克和夸美纽斯为代表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世纪的唯实主义教夸与英国16世纪后期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育和宗教改革前的教育一样仍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英语教学的加强。教育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在社会中有作为的绅士,现实主义精神加强,为17世纪弥尔顿和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易出题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