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国近代教育
17世纪德国发展远远治后于英、法等国。到了18世纪,普鲁士逐渐强大起来,德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指普鲁士的教育。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令欧美各国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洪堡、黑格尔、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一批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德国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育概况★★★★
1.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1)初等教育的发展
宗教改革以后。1559年和1580年,德国的威登堡和萨克森先后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18世纪,德国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最著名的是1763年的《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
(2)泛爱学校教育运动(2014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8年统考已考单选题)
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教育观的影响下出现的,创办人是巴西多。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儿童一律穿着简装上学。教学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些科目还达到初等以上的水平。
(3)中等教育的发展
文科中学、实科教育以及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文科中学,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一开始,文科中学尤为重视古典学科,后来文科中学除了保持古典的传统,更是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上层职业者作为主要的任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也随之兴起。此外,德意志各王国为了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还面向上层贵族子弟设立了“骑士学院”,这是德国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的学校。
(1)高等教疗的发展(2012年统考己考简答题)
这一时期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出现0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大学。新大学积极吸收最新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大胆用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倡导“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德国大学成为欧洲最高深的学府,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2.19世纪的德国教育(2013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19世纪40年代以前出现了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内容逐渐扩展,师范教育也随之得到较大的发展。中等教育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在数歉和规模上发展速度都很快。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突出了大学中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这一时期洪堡的教育改革最为突出洪供的教育改革最为突出。
洪堡的教育改革是指1908年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洪堡担任公共教育部长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其内容为:在初等教育方面,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了德国教育的双轨制。在中等教育方面,削减文科中学中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容。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局面。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论教育★★★★(2017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德国近代学校的维护者和近代教育学的理论代表。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尊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主要的著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他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在他看来,有三个因素影响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天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在教育中,自由自主很重要,必须主动地学习,才能掌握知识,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天资。
2.论教育的目的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是一致的。他认为,真、善、美是人来最宝贵的财富。人生最高的教育目的是完善教育,发挥人的天资、智力和主动性。
3.教学论的问题
他认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形式教育只有在实质教育中才能形成,实质教育只有在形式教育下才能产生,相比之下,形式教育应该在教学中占首要地位,是最后的目的。
4.论教学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应遵循一系列教学的原则。第一,遵循自然的原则;第二,遵循文化的原则;第三,遵循连续性和彻底性的原则;第四,遵循直观教学的原则等。
5.论教师
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第一,教师要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第二,要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要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注意:本部分内容系统介绍了第斯多惠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建议考生通过全面了解其对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其教育思想的解读。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