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美国近代教育
一、教育概况★★★★
1.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
17世纪三大殖民地的教育:北部英格兰居民是清教徒,《圣经》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宗教是教育的灵魂。1636年开办了美、洲第一所高等学府一哈佛学院。南都是英国国教会,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多是由家庭教师完成的,后送往欧洲中学和大学深造。1693年成立了威廉玛丽学院。中部殖民地移民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地,教育各自为政,堂区学校是这一地区主要的教育机构,面向平民子弟,既注重宗教教育也注重读写和计算。中等学校较少,无大学与学院。
18世纪初城市私人教学盛行。18世纪中期富克林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这种中学私立收费,这是美国中等教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8世纪40至60年代是殖民地大学迅速增加的时期。此时出现了“学会学校”,由于交通和报酬的问题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各教学点采取独立办学的做法,这便是“学区制”的前身。
建国后的教育变化:国家教育理想与教育外权制的确立。建国初期,由于承认了宗教自由,鼓励了教会的办学热情。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是发展迅速,之二就是州立大学的出现,私人和教会不再是兴办大学的唯一力量。此时有影响力的案例“达特茅斯学院案”,使私立学校的存在受到了法律保护。
2.19世纪的美国教育(2011年、2014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1)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①学区制的兴衰
学区制产生于殖民地时期,这时的学区是个民间机构,到了19世纪中期,学区制在美国被普遍采用。主要措施:一是削弱学区的职权;二是合并学区。
②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的管理权主要在州一级的政府。州教育领导体制是在19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1812年至1821年,纽约州设立教育督察长,负责管理全州的初等学校。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监察长,首任秘书为贺拉斯·曼,被称为州领导教育体制的首创者。到了19世纪下半期,各州大多设立了教育委员会。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在弥补学区制带来的各自为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缺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③联邦教育机构
南北战争前,联邦政府没有设立教育管理机构,无权干涉各州的教育事务。1867年,国会议员加菲尔德在国会中提议设立教育署,负责收集各州和各地区教育发展的统计材料,交流全国教育组织领导、学制和教学方而的情报。这一提案获得通过。此后,它的名称虽几经更改,但这一传统却沿袭了下来。
(2)初等教育的发展:公立学校运动(2016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6年厦大已考简答题)
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次普及义务教育的运动。贺拉斯·曼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公立教育通常是指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的公民都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这场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①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②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③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
这场教育变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美国公共教育思想在19世纪美国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的结果,它不仅有助于美国近代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而且也推动了美国公共教育思想的发展,这场为公立学校教育的实现而进行的斗争,不仅是美国教育史上而且是美国历史上重要而迷人的一章。
(3)中等教育的发展
1749年,美国科学家窝兰克林倡议建立面向实际的新型中等学校——文实中学。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学科相结合,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培养目标的中等学校。文实中学的三种类型:兼有升学和就业两种职能的,专科性质的、职业性质的。文实中学扩大了中等教育机会。促进了中等教育由古典向现代的发展,但它的收费制度使贫困家庭的子女没办法入学。由于这种学校适应美国工商业的需要,因此发展迅速,成为美国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主要的中学类型。19世纪下半叶公立中学逐步取代了文实中学。公立中学的公立和免费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4)高等教育的发展
18世纪前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后期则获得迅速发展。进入19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公私兼有。第二,高等院校数倡增加。但规模较小。第三,在《莫雷尔法案》的影响下,农工学院兴起,开创了美国高等教育为农业生产、为社会服务的传统。第四,吸取德国的大学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第五,女子进人高等院校。
①《莫雷尔法案》与赠地学院的发展(厦门大学2016年已考词解释)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为“赠地法案")明确提出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樱木,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功能也机械人才。赠地法案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大学课程趋于实用化。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这些学院后来多数发展成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赠地学院不但培养工农业生产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研究工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推广科学知识和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依据赠地法案于1866年建立的康奈尔大学,强调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职业技术学科的发展,强化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为后来“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此,社会服务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②威斯康星理念与高等教育的“第三职能”(2018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20世纪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即威斯康星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他认为,大学就是要把知识、技术传授给广大民众,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为全州服务的目的。范海斯甚至认为“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整个州都变成了大学的校园。威斯康星大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称赞,为各州大学所效仿。
“威斯康星理念”及其实践不仅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而且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适应了当时威斯康星州工农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提出大学要为社会服务,通过提供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性人才,同时也适应了教育民主化的需求,将知识和技术真正普及到广大民众的手中,赢得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一一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得到强化。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5)通识教育(2014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报告所建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
注意:美国近代教育改革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这部分应当重点识记,建议考生结合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展开复习,同时也要将本部分与现代部分美国的改革相比较,以加深理解。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
二、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2015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贺拉斯·曼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教育家,他为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