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中等教育强调选择和实施智力的模式受到挑战。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提出美国中等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教育,应使每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个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标是: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形成“六三三”学制,并建立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中学不应是一个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
2.“八年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为此,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办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心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八年(1933-1941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皮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当时从200所中学中选出30所进行试验,因此也称为“三十校实验”。“八年研究”计划实验的主要特点是:(1)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2)实践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3)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肯定了新的教育目的、综合课程模式、管理休制认及评价方式的作用,从而鼓励中学继续摆脱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八年研究”计划通过对美国中等教育和大学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才培养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美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二、初级学院运动★★★★★
19世纪后半期,为解决中等教育和大学的衔接问题,人们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自身结构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率先提出了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个阶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个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同时把课程分为两部分,使前一介段的课程类似中等教育,后一阶段的教育类似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也讨学校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这种制度的设想也是把大学教育分为各为两年的丙个阶段。
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大学三年级完戊正规高等教育。初级学院思想的提出,对美国高等教育自身结构的改革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中等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中学也开始增设中学后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许多州建立了初级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初级学院由于面向地方发展的需要,改为社区学院。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城的产物,构成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层次。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美国急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熟练工人,美国的职业教育更受重视。1906年,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成员包括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主、劳工领袖和农场主的代表,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制定一项能对全国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
2.《史密斯——休斯法案》
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1944年,国会成立了“职业教育国家补助委员会”议员史密斯任主席,对向职业教育提供联邦补助等问题进行研究。1917年,国会通过了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2)联邦政府和各州合作,提供工业、衣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的师资培训;(3)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顾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普通教育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它又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是一种行业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联邦与州合作、共建的政府行为。
◆易出题型:选择题
四、《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2018年统考已考辨析题)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以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来提高美国教育质量。主要内容有:(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加强“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防教育法》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该法案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2.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0世纪的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二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由于进步主义教育造成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加上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的刺激,美国进行了一次以布眢纳结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其主要观点是:(1)强调早期教育;(2)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编制课程结构;(4)鼓励形式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这次改革开始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965年,为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美国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提出了中小学各自的教育目标,并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凡自动而认真合并的学校可以领取大笔补助费。1966年和1967年美国又分别颁布《中小学教育法》的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工作。
20世纪60年代,美国针对高端教育通过了许多法案,主要有1963年的《高等教育实施法》、1965年《高等教育法》、1968年的《高端教育法修正案》,其精神实质与《国防教育法》一致,强调培养科技人才,增加对高等院校的拨款,更新高校教学和科研设施,提高学生贷款和奖学金数额,改革课程和教学、提高教育质倡,这些内容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五、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15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8年统考已考单选题)
美国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进行的。
1.生计教育
70年代,美国教育暴露出一些新的弊端:中小学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受教育者离校后,由于经济不景气找不到职业,引起了社会和家庭的普遍担忧,普通教育缺乏基础训练,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基础溥弱现象。针对此问题,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出现了。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提倡的一种教育。他认为,社会决定了人们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人的一生会多次发生职业变化,因而要求人们学会许多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存需要。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生计教育扩大化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正式开始实施生计教育。其实施的对象是幼儿园、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学生及成人。其中,